】 【打 印】 
社评:美国向日本讨还钚给国际社会提了个醒
http://www.CRNTT.com   2014-01-29 00:08:16


对于日本来说,不管是核弹的设计技术,还是所需的高纯度原料,都不是问题。图为日本反核团体抗议活动。
  中评社北京1月29日电(评论员 余永胜)1月26日至27日,日本共同社连续两天独家报道了美国政府正在向日本讨还核材料钚的消息。报道援引“美日政府消息源”称,奥巴马政府正在催促日本归还约300公斤钚,其中大部分是武器级。这批钚冷战时期由华盛顿赠与东京用作科研目的,目前被用作快中子反应堆的核燃料。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标准,这种钚只需6—9公斤就可以制造一枚核弹头。依此推算,这批钚可以生产40—50枚核弹头。报道称,早在2010年美国就向日方提出过归还钚的要求,但日本始终以种种藉口拖延不还。今年,美国的态度异常坚决,“小兄弟”终究拗不过“老大哥”,日方只好屈从。据称,双方将于今年3月在荷兰举行的核安全峰会上,就归还事宜达成协议。

  共同社的这则独家报道一出炉,立即被世界媒体广为转载。舆论纷纷提出疑问:这批核材料已经赠于日本长达几十年,美方现在为何如此急于讨还呢?这其中释放出怎样的信号?

  美方的公开理由是“为避免危险放射材料落入恐怖分子之手”。但以目前日本的政治、社会与治安状况,丝毫看不出核材料有失控落入“恐怖分子之手”的危险。所以,这个理由只能是个藉口。

  从道理上说,美国此举的真正原因,只能是担心这批核材料被用于非民事用途,甚至直接用来制造核武器。虽然外界无法知晓美国政府的具体根据,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情报依据,美国应当不会这么急着向日方讨还。果真如此,这个事件至少释放出两点信息,一是日本在核门槛外边徘徊已久,现在到了可能随时越过这道门槛的时候了,所以美国有些担心;二是美国对日本的管控能力下降,为了防患未然,美国宁可把事情往坏处多想一步,提早一点做应变准备。

  日本的核能力一直是国际社会风言风语的话题。从道理上说,一个国家是否会拥有核武器,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是否具有研制核武器的能力;二是是否有拥核的意愿。

  就前者而言,日本的核能力在无核国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实际上,核武器的制造技术上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还在几十年前,美国大学生就依据公开出版的资料,设计出具有专业水准和实际操作意义的原子弹图纸。对于处于全球科技高端位置的日本来说,核弹的理论设计更是小儿科。

  当然,现在研制核武器的最大难题已不是理论设计,而是符合要求的核材料难以获得。目前的核聚变反应主要依靠两种物质——高纯度的铀或钚。这两种物质在自然界中纯度都非常低。要把它加工成发生核聚变所需要的纯度,必须有过硬的工业设备,比如高速离心机等。而这一点,考验的则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工业水平。这就不是一般国家能做到的了。目前伊朗越过核门槛的首要障碍,就在于离心机水准低,无法加工出超高纯度的铀。

  但这个问题对于日本来说,却不算什么。众所周知,日本的基础工业水平在全球处于高端位置。当年前苏联为了降低潜水艇的噪音,就曾以暗渡陈仓的方式从日本东芝公司偷偷进口了几台机床。结果,潜艇用上东芝机床加工的零部件后,噪音大幅降低,以至躲过了美国军舰声纳的侦察。此事还引发了美日之间的一番纠纷,日本也根据相关法律处罚了东芝公司。日本工业技术水平之高,可见一斑。与此同时,日本是个核电大国,拥有50多座核电站,各种核材料如铀、钚都非常丰富。据权威机构估计,日本目前存放的钚原料就多达10吨。以日本的技术,将其加工成可用于军事用途的高纯度钚,决非难事。

  所以,对于日本来说,不管是核弹的设计技术,还是所需的高纯度原料,都不是问题。现在制约日本拥核的主要障碍,已经不是技术和物质因素,而是政治与外交约束。一旦推动了后者的制约,日本的核弹研制不过是把现有的核材料与核装备“合成”与“组装”一下而已。

  那么,制约日本越过核门槛的政治与外交因素主要有哪些呢?

  从最根本上说,民意及法律是最重要因素。作为世界上惟一遭受过核打击的国家,日本人民对核武器有着外人难以体会的厌恶。1954年3月,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比基尼岛(马绍尔群岛北端)附近试验氢弹,结果导致航行在公海上的日本渔船“第五福龙丸”遭受原子辐射,全体船员发生放射能症。这一事件引起日本国民的强烈抗议。以该事件为契机,日本发生了大规模的禁止原子弹运动,运动波及全国。在此背景下,日本国会众参两院于当年通过了要求禁止核武器和原子能国际管理的决议。日本政府要想突破这些因素的制约,至少暂时来看可能性不大。

  美国对日本的钳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历史上日本的军国主义行为,以及现实中右翼势力日益抬头的趋势,美国对日本的核顾忌是非常严重的。美国能够默认以色列拥核,宽容印度、巴基斯坦拥核,却对日本在核问题上的举动极其敏感,并严加限制。这次美国收回几十年前赠送的核材料钚,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日本政府也确实令专业机构论证过拥核的可行性。虽然由于论证的结论是弊大利小,所以没有上马核项目,但这至少说明,拥核也曾被日本政府作为选项考虑过。况且,任何事情的利弊大小,都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改变的。谁能保证日本政府不会因为利弊的此长彼消,而改变原先的核政策呢?

  当然,就短期来看,日本突破约束上马核武项目的可能性还不大。不过,由于日本国内民意的右倾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各种制约因素正呈明显的弱化之势,在此情况下,国际社会显然应当防患于未然,加大对日本核动向的监督力度。这次美国向日本讨还钚,也等于向国际社会提了个醒。


    相关专题: 中评社社评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