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海峡两岸关系的法治阶段与法治式改善路径
http://www.CRNTT.com   2015-06-19 00:51:59


未来的两岸关系,应该进入法治阶段。
  中评社╱题:海峡两岸关系的法治阶段与法治式改善路径 作者:范忠信(杭州),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法治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

  1949年以来的海峡两岸关系史,是一部可能让未来编修国史者难以落笔的尴尬历史。这种在历史文化和历史地理的“一国”之内两个对抗的政治实体之间“不战不和不统不独”关系格局,在世界政治史上是罕见的,其分裂持续之久和对民族命运影响之大尤其是世界罕见的。这一历史的尴尬,归因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政治力量集团及其不同治国主张的分歧和较量,也归因于多元外来政治力量及文化在中国舞台上的冲突和较量。在这样的较量之下,六十六年过去了,至今仍看不到两岸关系向“统一”方向解决的清晰出路,这不能不令国人忧虑。未来如何走出这一尴尬,如何真正务实地解决两岸关系问题,本着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的“法治中国”基本理念和逻辑,我们有必要可以做一个“大历史”视角暨“法治”视角的思考,就“法治”地解决两岸关系中的一些根本问题做一点基本构思,提出一点法治操作的参考意见。

  海峡两岸关系“大历史”新属性和新特征

  1949年以来政治分裂状态下的两岸关系史,与传统中国的任何一次国家分裂史有着本质区别。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传统政治规律下,古代中国的每一次国家分裂,其实质无非是两者:或者是华夏民族内部不同实力集团为争夺全国控制权而产生的分歧和较量,或者是华夏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为争夺中原控制权而产生的分歧和较量。这些分歧和较量,主要是权力和资源的争夺,别的因素都是次要的。与历史上的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金夏分裂对峙不同,1949年开始的海峡两岸对峙有着“大历史”视野下的新的属性和特征。

  两岸关系的“大历史”新属性与特征,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海峡两岸对峙格局是国际政治力量较量在中国的延伸或持续。六十多年台海对峙格局,是二战以来资社两大阵营对阵格局或冷战扩展或延续。国际上两大政治阵营,实际上是各怀主张争夺世界支配权的两支最大力量。九十年代苏东巨变虽然导致两大阵营对峙格局形式上取消,但北约国家和前红色国家之间心存芥蒂、互相戒备的后冷战格局和思维仍在持续。台海关系问题有时只有继续放在这一格局中才能真正深入理解;不同政治力量或政治实体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有着国际政治力量对立延伸的属性。相形之下,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分裂,则是相对闭锁模式下的华夏治理秩序内部分裂,是“中央帝国”之“天下国家”模式下列国争霸式分裂,是没有国际社会概念或国际政治斗争背景下的分裂。

  第二,两岸对峙格局有两种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较量的属性。台海两岸的六十多年较量,作为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较量似乎与历史上的分裂对峙并无二致,但因为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因素的加入,不能不承认有着新的历史属性和特征。不管是“一国两制”还是“一国良制”,都说明两岸都不否认制度和意识形态因素在这一分裂对峙格局中的决定性意义,都承认两岸分裂的最重要肇因是制度暨意识形态的不同,都承认重新统一的最重要前提是政治制度及意识形态问题必须先行解决(或者两制在“一国”宪法制度下法治化并存,或者两制整合为一制)。这样包含根本制度及意识形态对立的国家分裂情形,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过的;虽然有士大夫把游牧民族入主造成的政治分裂上升到“华夷之辨”、“人兽之异”的角度,但都明白分裂对峙各方之间并没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冲突。“五胡乱华”的北朝、十六国中的胡人政权、五代十国中的胡人政权、游牧民族的辽金西夏政权、蒙古人的元政权和满洲人的清政权,在进入中原地区后一般都立即采取汉家君主政治制度体系,亦立即接受尊孔崇儒意识形态,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海峡两岸对峙格局受到在全球人权民主法治大潮下的深刻影响。自联合国成立或二战结束以来的国际政治主题或主旋律,就是人权、民主与法治。特别是“人权”几乎统摄二战以来的一切国际政治。某种意义上讲,联合国就是一个“人权民主法治”追求和建设的国际交流和监督俱乐部,而不再仅仅是国家政权之间为国家战略利益纵横捭阖的俱乐部,至少表面上如此。海峡两岸分裂对峙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展开和持续的,因此就与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对峙大不一样:历史上的分裂对峙,仅是华夏文明圈内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权力较量和资源争夺;今日海峡两岸对峙有着显着的人权民主法治竞争的因素,有着国际人权民主法治大潮的影响因素。人权民主法治的得失或绩效,已经成为国家统一工程的最大成败评价标准。如无国际人权民主法治大潮,两岸关系问题也许非常容易解决:以海峡两岸综合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的巨大悬殊,若如古人那样无需顾忌统一战争可能造成的人权民主法治损害,若如古代一般没有国际人权民主法治舆论监督,“解放台湾”早已完成。如无国际人权民主法治舆论力的制约,如无社会主义制度在前苏联东欧和中国改革前的实践挫折和教训,如果眼下的国际政治格局反过来(即社会主义国家占绝大多数而资本主义国家仅仅只剩下几个)的话,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刻意地强调“一国两制”、“和平竞赛”、“井水不犯河水”以取悦于台港澳人民和国际社会了,那就会理直气壮地坚持一国一制的社会主义统一了,那么两岸分裂对峙也持续不到今天。

  海峡两岸关系凭借力的四个历史阶段

  海峡两岸关系在过去六十六年里,经历了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果以每个阶段据以解决相互关系问题的主要凭借力或依据来划分,我们可以把过去数十年的两岸关系发展划分为武力阶段、胞谊阶段、经济阶段、法治阶段等四个阶段。

  (一)武力阶段

  从1949年开始,到1979年停止金门炮击为止,这三十年间的海峡两岸关系,可以称为武力阶段。那时的大陆官方口号是“解放台湾”,台湾官方则声称“反攻大陆”。互相炮击,小型冲突,局部破坏骚扰,相互策动飞行员驾机叛逃等等,是这一阶段两岸之间对话的典型方式,军事手段被视为处理两岸关系的最简便手段,征服或消灭对方成为解决相互关系问题的直接追求。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