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评分析:“民国范儿”何以历久弥新?
http://www.CRNTT.com   2016-12-02 00:22:37


  中评社北京12月2日电(评论员 乐国平)前不久举行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一场多彩的民国人物服装秀博取了海内外多家媒体的青睐,模特们时而身着明艶华贵的旗袍,时而换上淡泊儒雅的学生装,瑰丽的“民国范儿”让观众眼花缭乱,令人对那个时代又一次产生无尽遐想。正如这场发布会的主题“贯通古今,融汇中西”,不同时间与空间维度的多元融合,造就了民国风物经久不衰的魅力。

  民国时代是中国社会承上启下的时期,彼时的中国摧枯拉朽,迎接现代文明的洗礼。特殊的时代背景,注定了民国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化之间的“挣扎”,这一“挣扎”反倒让各家之长融汇于身,使得民国文化像一副万花筒,折射出异彩纷呈的文化场景:中国的山水画、西方的油画、现代的版画交相争妍,传统京剧、西洋歌剧和苏联话剧同台竞技。与此同时,徐悲鸿、程砚秋等大师匠心独运,巧妙地将西方绘画技巧融入中国水墨画、将西洋歌剧花腔纳入传统京剧唱段,为古老的国粹注入了活力。即使是“食古不化”的前清遗老辜鸿铭,也是一位精通英语和英伦文学的“西学”大师。古今中西,许多看似对立的风物,居然在民国时代“若合一契”,正是这种百川归海的交融,让民国文化历久弥新,在今人眼中也没有褪色。

  除了高大上的国粹艺术外,连民国时期区区的小学教科书都能受到现代人的追捧,如其中的开明书局版《国语教科书》,内容充满童趣,语句朗朗上口,少了枯燥的说教,多了诙谐幽默的故事。这样一套以儿童视角引导孩子进入汉语世界的启蒙读物,竟是由叶圣陶、丰子恺两位大师编纂,难怪不少现代人在拜读后拍案叫绝,纷纷幻想着穿越回去,聆听大师们的教诲。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厚古薄今”,因为现在的生活比起民国好得太多。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民族危亡,数亿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哪里像现在的生活平静安宁;民国虽说大师辈出,可那时全国大学生数量的最高水平也只有3万人,还不及现在一所大学的人数。当今中国,同样不乏袁隆平、屠呦呦、莫言这样的大师,京剧、国画等传统国粹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坚实发展。但不要忘记,现世安稳,是民国时代无数仁人志士奋斗流血得来的,当代学术的成就、文艺的发展,是站在民国大师们的肩膀上。民国魅力,不仅在于多元包容,更在于承上启下、救亡图存,为当今之繁荣夯实基础。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