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试论两岸关系新常态:内涵、动力与影响
http://www.CRNTT.com   2022-12-03 00:13:53


解放军的“环台军演”打破了台湾当局自称的“海峡中线”
  中评社╱题:“试论两岸关系新常态:内涵、动力与影响” 作者:郑振清(北京),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

  【摘要】2022年秋,在俄乌战争牵动国际政治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台、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台军演和中央政府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成为改变两岸关系发展状态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对台军演和白皮书的发布推动两岸关系加速进入“一个中国原则”实践化的新阶段,形成两岸关系的新常态。美国国会酝酿中的《台湾政策法案》只会提升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较量力度,中国政府不会在“一中原则”上做出任何妥协。本文初步探讨新时代两岸关系新常态的内涵、动力与影响,以求抛砖引玉,推进对两岸关系和国家统一进程的研究。

  一、两岸关系新常态的内涵

  中国大陆在1993年、2000年先后发布两份台湾问题白皮书,系统介绍台湾问题的由来,阐述“一中原则”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一中原则”对与我建交的主权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是有约束力的,国际社会也认识到中国政府促进统一的决心。但是,从李登辉到陈水扁和蔡英文,台湾政客们提出了“两国论”、“一边一国”、“互不隶属论”等分裂主张,幷勾结美国反华势力推进“台独”路线。对此,大陆政府如果没有施加坚决的威慑和足够的压力,难以完全制止,也无法打破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些两岸海空军事互动的旧惯例。佩洛西窜访台湾,提供了塑造新常态的历史契机。

  两岸关系的新常态的内涵,是指为应对美台勾结行径和“台独”分裂路线,大陆政府依照国内法和国际法在台海区域内行使国家主权的权力与权利,特别是将“一中原则”落实到台海区域的领海领空管理和两岸交流事务上。具体来说,台海领海领空管理,指否认所谓的“海峡中线”和“台湾领海领空”的合法性,确认一个中国的主权范围。两岸交流事务上明确要求商品产地标签或涉及台湾标签的必须将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来标识。2022年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指出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祖国统一”,两岸关系的新常态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祖国统一的新状态的概括。

  2022年8月人民解放军的“环台军演”打破了台湾当局自称的“海峡中线”。国际社会也不得不正视大陆政府依法有权对台海区域进行有效管辖的事实。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出发,两岸事务回归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具有合法性与必然性。这种新常态将对台湾内部政经发展、两岸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以及国际社会的两岸认知起到重新定位的作用。

  二、两岸关系新常态的法理依据与现实动力:以“海峡中线”为例

  1、国家内战遗留问题与法理依据

  两岸关系新常态的法理依据来自国家内战交战双方的国内关系定位。面对两岸关系特别是台湾政治定位问题,分裂势力要么按照去殖民化的国际托管理论,主张“台湾地位未定”,要么按照二战后“分裂国家”的原国家主体分解理论,主张两岸为分裂的“两国”或“互不隶属”。但是,回归中国现代史的历史经纬,台湾问题是国家内战的遗留问题,不是“去殖民化”问题,也不是“两国分裂”问题,更不是一般的国际关系问题。1949年以后,特别是根据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继承了原“中华民国政府”的国际法主体和相应权利,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虽然受美军的干预还未跨海解放台湾,但台湾地区作为中国一部分的法理性质是公认的清楚的。大陆通过军事震慑手段反击长期以来的“台独”路线和美台勾结行径,在台海区域行使国家主权和权利,这种新常态意味着两岸关系回归“内战型特殊国内关系”的本质定位。

  2、“海峡中线”的历史与现实

  国家内战延续状态指向两岸关系的国内化法理定位,而被民进党当局用以标榜“中华民国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和“国家安全”的“海峡中线”或“领海领空界线”是违背此一法理定位的。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派遣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保护国民党军队,幷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干预中国内政。美国还与国民党当局于1954年12月签署“共同防御条约”。根据此军事条约,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在台北设立“美军协防台湾司令部”(USTDC),与国民党军共同协调台澎防卫。不过,在当时的国际冷战格局下,美国只想利用国民党当局作为反共代理人,把台湾建设为远东战略据点,幷未从台海方向对新中国开战。因此,美军一直把“协防”力量部署在海峡东侧,不愿进入海峡西侧与解放军直接冲突。

  在此背景下,美军驻台第十三航空特遣队指挥官小本杰明·戴维斯(Benjamin O. Davis, Jr.)准将在海峡中间从东北到西南方向划出一条虚拟的“中线”。该线又称为“戴维斯线”(the Davis Line),最初只是作为美空军作战程序的参考线,即只要解放军之机、舰越过此“中线”,幷“判明有敌意”的话,美军战斗机即可开火迎战。USTDC于1955年正式采纳“戴维斯线”,幷于1958年9月17日颁布的“空军交战程序”中规定:经美空军管制官或飞行员判明为敌机,且若该机飞越“戴维斯线”以东时,即变为犯有敌对行为,将予迎击。此外,当时USTDC要求国民党军机对大陆进行侦察时不进入大陆海岸线外15海里内,国民党空军作战司令陈有维同意幷下令执行,这种操作实际上将当时还很弱小的解放军空军和海军压制在闽浙沿海15海里以内。此即台湾军史文献所谓的“陈有维线”,“陈有维线”比“戴维斯线”更靠近大陆。不过,在国民党军控制台海制空权的年代,台军机经常以侦察、巡逻为藉口突破这两条线,甚至飞抵大陆内陆省份进行侦察、骚扰,根本不想被约束。在1965-67年的两次海、空战役中,国民党军损失惨重,蒋介石的军事方针逐渐由“反攻大陆”转为防卫台澎金马,军机越线骚扰大陆的行为才逐渐减少。

  随着解放军空军、海军力量的增强,到1990年代初,台湾军机停止对大陆沿海的抵近侦察,完全退回“戴维斯线”以东活动。由于美军正规部队已于1979年4月撤离台湾,台湾军方普遍将此线称为“海峡中线”。幷且,金门、马祖等台当局控制的“外岛”与大陆海岸之间也存在一些彼此对峙的“中线”。此外,台湾当局还在“中线”以东与台湾岛西海岸线间划设数个“禁航区”,将台湾岛和澎湖列岛周围12海里以内的海空范围划为所谓的“领海”和“领空”。这些操作都是基于他们把“海峡中线”当做其防卫安全的基准线。

  “海峡中线”显示了美军既想保护台湾当局又要制约台军越线引发大战的军事操作,是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政治意图的反映。1980年代初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签订后,美军撤离台湾,而台湾当局为了自保和偏安,便强调此线对台湾“国防”具有重要价值。李登辉和陈水扁执政的十多年间,“海峡中线”和台湾当局自划的“领海”、“领空”成为所谓“强化台湾主体性”、“两国论”和“一边一国论”的地缘安全界线。

  3、“海岸中线”背后的政治变奏

  新常态的现实动力来自国家主权权力与权利的行使需求和两岸和平发展与融合发展需求。两岸的内战状态有一个动态变迁的过程,即从“内战延续状态”发展到“内战淡化状态”,再演变到当下的“内战激活状态”。这三种内战状态的核心要素受佩洛西窜台事件的激发而相互叠加,为新常态的出现提供了现实政治经济动力。

  一方面,如果内战双方存在政治互信,承认“九二共识”,可以淡化内战状态,进行实质的和平交往,幷创造条件推进政治协商,这种情况下关于“海峡中线”的争议虽然没有解决,但可以暂时搁置。2008年马英九上台执政后,两岸官方根据“九二共识”重建政治互信,开启了“先易后难、先经后政、以经促政”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实际上进入了“内战淡化状态”——当年的内战从未宣告结束,既没有“停战协议”,也没有“和平协议”,但两岸切切实实进入了政治互信、经济合作、和平交流的新时期。2008年11月签署的《海峡两岸空运协议》,规划的两岸间“双向直达空中航路”幷不是走两岸城市之间越过海峡的直线航线,而是以“台湾海峡北线空中直达航路”和“台湾海峡南线空中直达航路”为名规划两岸飞航路线。2015年3月,大陆民航部门规划在东南沿海海上启用新的M503飞行航线,考虑到台湾方面的安全顾虑,经两岸双方协商,大陆将该航线的实际飞行路线西移6海里幷只采取由北向南的单向飞行路线等善意操作。大陆坚持了不承认“海峡中线”的立场,又适当照顾政治互信与和平发展下的台湾安全需求。没有基于“九二共识”的两岸政治互信,就不会有这种善意和照顾。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