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如何为维护“一个中国”框架开拓更大空间
http://www.CRNTT.com   2017-03-15 00:28:25


民进党执政,“一个中国”框架面临严峻挑战。
  中评社╱题:如何为维护“一个中国”框架开拓更大空间 作者:段磊(武汉),武汉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

  作者指出,当前民进党当局已然形成一套以“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中华民国宪法”等概念为核心的两岸关系政策话语体系。由此,“中华民国宪法”的“一个中国”内涵,及其自身的法理定位问题,成为两岸各方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围绕“中华民国宪法”法理定位及其对两岸政治关系定位的价值与影响问题,应当注重对这部“宪法”文本的分析与研判,务实看待这部“宪法”的法理定位与政治功能,认识到这部“宪法”对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重要价值。

  背景:传统因素构筑的“一个中国”框架
     正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传统意义上由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构筑的“一个中国”框架正面临严峻挑战,所谓“台湾主体性”意识正逐步侵蚀“一个中国”框架在台湾地区政治环境中的存在空间。可以说,在民进党方面形塑的“台独”分裂话语的侵蚀下,“一个中国”框架在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等层次,都面临“断裂”的危险。

  第一,“九二共识”构成“一个中国”框架在两岸范围内的表述形态,但在民进党重新执政的形势下,台湾当局是否能够延续其对“九二共识”的立场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九二共识”仍是一种存在于两岸间的政治共识,而政治共识的稳定性严重依赖于两岸政治立场的稳定性,尤其是台湾当局统“独”立场的稳定性。因此,台湾地区执政党的变化,甚至于台湾地区领导人统“独”立场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到这种共识的稳定性。

  第二,在台湾岛内“以台湾为主体的历史观”正对传统的“大中国史观”发起挑战,从历史文化角度维护“一个中国”框架变得愈发困难。从“以台湾为主体的历史观”的影响来看,青年世代在以此为依据编写的教科书的影响下,其“国家认同”观念已发生极大异化,在不少台湾青年心中,“台湾”已成为一个与“中国”相隔绝的政治存在,“一个中国”框架在历史文化层面面临被解构的风险。

  第三,在“去中国化”运动影响发酵的背景下,“一个中国”框架在台湾地区的社会基础正面临极大冲击。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台湾当局开始逐步推行“去中国化”运动,当前这一运动的影响逐渐显现,“台湾主体性”意识已逐渐成为台湾民众的普遍共识,而与此相对的是“中国”国家符号和“一个中国”框架在台湾地区内部的政治影响力则趋于减弱。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中国”框架在台湾地区的社会基础亦有被动摇的风险。

  功能:务实看待台湾地区现行“宪法”
     有助维护“一个中国”框架

  在“一个中国”框架面临极大挑战的背景下,为这一框架寻找更具权威性、稳定性和可接受性的论述支柱,成为我们稳定两岸关系发展政治基础的当务之急和必然之需。在文本规范中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原则的台湾地区现行“宪法”,应成为我们用于巩固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时必须高度重视和重点运用的重要资源。

  第一,台湾地区现行“宪法”规范文本的“一中性”因素较为明显,任何妄图否认“一个中国”框架的政党和政治人物,都无法绕开这一因素,而在台湾民众法治意识已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任何政党和政治人物都不敢直接违背台湾地区现行“宪法”的规定,更不敢否定这部“宪法”的法律效力。诚然,在台湾地区政治生态下,各政党都可能从“中华民国宪法”中解读出不同的“一中”意涵,但这些解读大多以政治色彩掩盖其法理色彩,缺乏对这部“宪法”文本本身的分析与论述,因而这些解读大多是经不住严谨推敲的。从法解释学的一般方法来看,台湾地区现行“宪法”的规范文本在“制宪”和“行宪”之中均遵循“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一政治事实,因而并不能解读出可能导致“台独”或“独台”的意涵。①因此,藉助台湾地区现行“宪法”这一资源,能够帮助我们重建“一个中国”框架的法理基础,从而实现以法理上的“一中”维护事实上的“一中”,并使法理上的“一中”逐步重新转化为事实上的“一中”的目的。

  第二,台湾地区现行“宪法”“增修条文”对修改这部“宪法”的程式规定了超高的制度门槛,这为我们藉助这部“宪法”的“一中性”因素框限台湾地区各政党对待“一个中国”框架的立场提供了“安全阀”。根据台湾地区现行“宪法”之规定,要发动“修宪”,需四分之一“立委”提议,四分之三“立委”出席及出席“立委”四分之三通过,并在公告半年后经“公投”通过方可完成。这一条款对“修宪”门槛近乎严苛的规定,充分体现出台湾地区各方政治力量和广大台湾民众对修改“宪法”的审慎态度。在两岸政治对立的背景下,岛内大多数民众均对这部“宪法”中涉及统“独”议题的条文之修改与解释表现出极高的政治敏感性。这无疑为这部“宪法”中“一个中国”条款的稳定性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因此,尽管台湾地区各党派可能依据不同的政治形势,发表有所区别的两岸政策主张,但只要台湾地区现行“宪法”文本未作修改,这些主张在台湾地区都不具备法理效力,都不能被认为是台湾当局的官方主张。②可以说,台湾地区现行“宪法”的稳定性,远高于台湾当局与岛内各政党两岸政策的稳定性,因而藉助这一资源,能够在较长一段时间保障“一个中国”框架法理基础的稳定性。

  第三,目前,台湾地区现行“宪法”已成为岛内的“最大公约数”,是否遵守“中华民国宪法”,是否能够在这部“宪法”确定的框架内活动,成为检验一个政党及其政策主张能否获得台湾民众支持的重要指标。众所周知,在台湾地区政治转型过程中,岛内政治力量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国民党和民进党分别立于台湾地区政治光谱的两端,因而岛内的政党政治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对立形态。然而,随着台湾地区政治转型的完成,在选举政治“选票极大化策略”③的影响下,各政党的主要政策主张开始向“中间地带”靠拢,体现出“趋中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台湾地区“根本法”的“中华民国宪法”,逐渐成为台湾地区政治格局中的“最大公约数”。民进党方面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主动提出回归“中华民国宪政体制”,并以维护这一体制为其执政的目标之一。因此,藉助台湾地区现行“宪法”这一资源,强调其所蕴含的“一个中国”因素,能够有效打击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使其在“一个中国”问题上“自缚手脚”,自我限制。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