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健全双支柱调控框架 促进宏观经济稳定
http://www.CRNTT.com   2020-10-29 08:13:28


 
  相比传统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宏观审慎政策更适合管控资本跨境流动风险。金融全球化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具有顺周期性,极易引起风险的跨部门传染,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冲击,并进一步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框架下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从全局性视角出发,通过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等逆周期调节工具,有效应对跨境流动风险在金融体系中的传导以及通过对市场信心的冲击而产生的全局性、系统性风险。与此同时,宏观审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跨境资本流动过热对货币政策的冲击,从而确保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

  通过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使得双支柱调控框架能有效发挥整体效力。一方面,宏观审慎政策在缓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同时,也可以保障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通畅;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可以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现实中,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可以为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宏观审慎政策则可以通过定向调控,有效解决金融体系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由此,在双支柱调控框架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可以相互促进、互相补充,从而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效力。

  进一步完善双支柱调控框架

  文章提出,“十四五”时期,为了更好地促进宏观经济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健全双支柱调控框架。

  第一,引入跨周期宏观金融调控理念,注重长短期调控相结合。坚持“跨周期”和“逆周期”并行,就是要在现有的双支柱调控框架中,同时关注短期经济金融波动和中长期的结构性、趋势性改变。此外,需要考虑双支柱政策的延续时间和覆盖效果,既要针对短期冲击,强调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以维持合理的宏观经济增长水平,又要识别中长期的政策传导效应,在结构调整和结构优化中努力实现“防风险”和“稳增长”兼顾。

  第二,加快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的转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用市场化手段确定利率走廊的上下限,借助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市场基准利率的变动;进一步疏通金融市场利率传导渠道,提升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与此同时,继续丰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要加大对制造业和民营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第三,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操作框架,明确“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协调”三个核心内容。就“政策目标”而言,金融稳定是最终目标,而具体的盯住目标可设定为分层指数化的金融稳定目标体系,以兼顾总量和结构性问题的监测和判断。就“政策工具”而言,应针对更多的金融活动,丰富现有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并建立配套的工具使用指南,从而提升宏观审慎政策的科学性、可靠性和针对性。就“政策协调”而言,应加强双支柱政策框架协调的理论研究,探索双支柱调控框架协调的量化评估体系,逐步健全有效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协调机制。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