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
http://www.CRNTT.com   2020-10-21 08:38:13


 
  从理论层面看,新发展格局把各种具体的经济循环作为了一个整体。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以全球化的视野配置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推动产业经济循环、区域经济循环和城乡经济循环的全球化展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让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更多在国内进行组合和搭配,构建更为强健、更为稳定和更为顺畅的产业经济循环、区域经济循环和城乡经济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指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跨出国界进行组合和搭配,反过来又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和改变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本国产业间、区域间和城乡间的结合方式,实现对外开放反推对内开放、跨境发展反推内向发展的良性互动。

  从实践层面看,形成新发展格局,需要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区域经济布局、优化城乡经济关系,来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循环畅通,并在推进更高水平开放的基础上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一是以国际视野构建产业经济大循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较低技术含量的工业产品参与国际市场,进入国际产业链的低附加值环节,由此融入国际经济循环。随着新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组织形式的转型升级,固守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足以支撑国内国际大循环,但完全放弃劳动力优势也不符合中国国情。为此,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可以将产业分为普通劳动密集、技能劳动密集和技术劳动密集三种类型,并通过相应的政策妥善处理三类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关系。引导普通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国内区域发展差距进行梯度转移,或向其他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有序转移;巩固中国在重化工业、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技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既有优势,在保证经济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开国内市场;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促使高端技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在国内结合,提升本土产业竞争力。

  二是以国际视野构建区域经济大循环。国内经济循环是由不同的区域经济循环构成的,要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要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政策衔接起来,在区域内部实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多样化结合,有效推动分工的广度和深度。譬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北京总部经济、河北制造业通过天津的港口物流更为有效地对外沟通;在长三角继续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强东部沿海与内陆地区的经济联系;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重在促进双向投资、推动贸易便利化、构建新型合作模式、搭建多元合作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等等。

  三是以国际视野促进城乡经济大循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城乡之间流动、组合和搭配,由此形成城乡经济循环。改革开放之初,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迅速融入国际经济循环提供了重要支撑,但也造成了城乡二元对立。促进城乡大循环,要改变传统的城乡分工格局,让劳动力、技术、资金等要素在城乡间顺畅流动,形成更为多样化的组合和搭配方式,创造更为丰富的经营模式和载体,让城乡居民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真正融为一体。从劳动力的城乡间流动来看,要加大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投资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让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尽快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向技能密集型产业,形成新的人口红利。从生产资料的城乡间流动来看,着力引导城市工业和服务业中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下沉农村,以更为开阔的视野推动三产融合和乡村振兴,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建设联系更加紧密、布局更为合理、分工更为明晰的城乡共同体。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