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变了质的香港民主运动
刘乃强(香港)
全国政协委员
时事评论员
  ‧香港“反对派”是争民主还是争政制发展主导权?
  ‧“泛民主派”的背后有无美英的努力推动?
  ‧“反对派”为何“逢中必反”、“逢董必反”?
  ‧殖民地专制的港督缘何高唱“还政于民”?

  最近由香港特区官员带头,把自称为「民主派」、「泛民主派」的议员们,正名为「反对派」。这一名称,将陆续在香港主流传媒中普及,因为他们多年的行径,都证明他们只不过是穿上印有「民主」两个字的T恤衫的反对分子而已。

  “反对派”与美英关系非同一般

  反对派的起源,要回溯到八九年「六四」事件之后。这事件经香港传媒渲染,成了坦克屠城,把数百个熟睡中的和平示威学生全部辗死于天安门广场上,总共死人数千的事件。面对这 样的信息,港百万人上街,一方面表示极端的愤怒,同时也兔死狐悲,害怕香港回归之后,难保不会遭受同样的命运。这时候,香港的社会运动界,迅速产生了三个组织,分别是支联会(支持内地异见分子)、港同盟(政党)和职工盟(工会组织) ,形成了「民主派」的大联合。这三个组织人事严重重迭,这在后来大部份团体脱离了支联会之后,更加严重。几乎支联会的常委,曾经长期就是港同盟的中委;而职工盟的首脑刘千石和李卓人,在好一段时期,也是港同盟旗下的政客。根据公开材料,职工盟财政的可观部份,是来自美国「国家民主基金」(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简称NED) 。对此,职工盟直认不讳。

  香港所谓的「民主派」,就是在「六四」阴影底下,在反共、拒共的情绪中产生的。「民主派」的旗舰是港同盟和其后与汇点合并后的民主党,党魁是在社会运动之外从天而降,从来都与民主无关的英国御用大律师李柱铭。他公开宣称要「英为我用」、「美为我用」,实行「民主拒共」,「不怕做汉奸」。之后每逢中美冲突,包括美国炸我南斯拉夫大使馆、海南岛碰机等,他的回应永远都跟随着美国国务院口径,完全一致。回归之初,有一位美国女士离开了美国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挂在李柱铭议员办事处,免费全职为他工作两年。之后这位女士回国,当了新保守主义旗舰「新美国世纪计划」(Project for the New American Century, 简称PNAC)的总干事,是鼎鼎大名的Ellen Bork。PNAC核心成员包括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全面入主布殊政府的军事、外交和国际商贸部门,主导有关政策。美国极右份子对民主党和李柱铭的厚爱,于此可见一斑。

  港同盟在开始时,囊括了除了汇点和民协之外的所有社运组织成员,纵使是汇点,连它当时的主席杨森也带了不少会员过档,他自己并且当了新成立的港同盟创会副主席。因此,从一开始,「民主派」就是一盘大杂烩,成员中间有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惟一的共通点,就是背后的恐共和拒共,以及公开的「民主」旗帜。在一九九一年首次立法局直选中,港同盟作为当时最有组织实力的参选者,于市民普遍处于恐慌和迷茫的心理状态中,在全部十八个直选议席中,以压倒性姿态,取得十二席,成为「民主派」的旗舰。在这旗帜之下,各级选举,「民主派」几乎战无不胜,占了三级议会中绝大部份的民选议席。甚至于一九九二年爱国爱港力量重组,创立民建联之后,直到回归前夕,一直都未能扭转这一面倒的局面。

  因为在九零年代初,经「六四」震荡之后,香港人心长期未能平复,中产阶级大举移民,趁香港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扬,而加拿大和澳州等热门移民地区的房地产却处于低潮,新移民于两边的买卖都得益,「食息行mall(商场)」,优悠生活,移民遂成潮流。当时流行的说法是「有钱有办法,无钱基本法」,只有跑不掉的穷人才被逼接受《基本法》对「一国两制」的保障。当时港内的气氛,大都不相信中国能继续发展,更加不相信回归之后,真能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

  殖民地专制的典型代表
  彭定康竟然高唱“还政于民”

  英国末代总督彭定康于九二年来港就任三个月之后,便在十月初迫不及待的公布其既违是反《中英联合声明》、又是违反《基本法》、又违反中英两国政府达成的协议和谅解的「三违反」政改方案,通过代议政制,「还政于民」。

  由于「还政于民」这口号,反对派沿用至今,所以这里需要介绍一下背景。早在一九八四年,英国政府一方面与中国就九七问题进行谈判时,另一手推出「代议政制」白皮书,以标准的英式非殖民地化方式,「还政于民」,强调要建立「一个权力植根于香港的代议政制」。英国管治香港一百多年来,一直实行的是由港督说了算的英式殖民专制统治,在中英谈判期间,却突然要启动民主,其司马昭之心,已路人皆见。对中国来说,英国于九七年要还政于中国,而不是像其他殖民地那样,直接还政给香港市民,让港人自决。中国从英国手上接收了政权,再通过《基本法》,授权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实行高度自治。因此一开始,中方已清楚表明反对英国在香港建立一个民主代议政制,以免香港发展成为一个权力来源植根在香港的独立政治实体。于中方提出抗议之后,代议政改一度急冻,至八七年再浮现,到九二政改的争论中,这 个主题更加突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