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放

【 第1页 第2页 】  
和谐世界的三个立足点
谭中(美国)
旅美退休教授
  从全球的局势来看,建立“和谐世界”有三大关键:(一)中国在发展规律上能否牢牢掌握“温和”(moderation);(二)中国在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上如何摆脱“对立”的纠缠、大踏步向前迈进;(三)中国人正在走出国门,中国在世界上的立足点正从国内伸出另一条腿像圆规那样在世界地图上划出圆周,如何妥善引导这一牵涉到世界全局的大动向。这是中国在建设 “和谐世界”上应该有的三大立足点。

  让“温和”成为主旋律

  美国耶鲁大学中国通苏透Robert Sutter教授新书《中国在亚洲崛起》(China’s Rise in Asia: Promises and Perils)对中国政治风度变迁的总结是:毛泽东时代逞强,邓小平时代暂时低调、但等待东山再起,江泽民时代有好大喜功倾向,胡锦涛时代采取温和外交,使得中国在亚洲越来越得人心。他在结尾向美国政府献计说:“似乎不应该把中国最近崛起的重要性夸大到促使美国对亚洲国家施压、要它们在中美之间任择其一的程度。”他继续说:“过去亚洲国家避免亲美疏华的部分原因是怕中国对它们肆虐。现在这些国家避免联美反华是害怕在丧失了中国友谊以后就没有机会从一个友好而经济上活力强大的中国那儿得到种种利益了。” 苏透在书中还透露,除了俄国、日本、印度以外,像韩国和许多东南亚国家都“被中国软威力的强大而有魅力的攻势争取过去了”。

  英语喜欢谐音配对,比方说,在同一句话中说“use”(利用)和“abuse”(滥用),更能表达事物的辩证。孰是“利用”孰是“滥用”?人们辨别两者的标准实际上就是“温和”:凡是行动克制在温和程度中就是利用,超过了温和的程度就变成滥用。这样来讨论问题,就必然回到人类经典著作中提倡“和谐”最有名的文献---《中庸》。孔子的解释是:“时中”(随时随地保持温和、恰如其分)就是“中庸”,“无忌惮”(失去节制)就是“反中庸”。他又说,“君子和而不流”和“中立而不倚”都是最坚强的表现(“强哉矫”)。他更强调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意思是:世界上任何事情(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都容易做到,要能坚持中庸(永远保持温和)却是最最难的,因此中庸是世界上最高的行为标准。这就是我所建议的和谐世界在新年的第一个新立足点:掌握温和,使它变成立国、崛起、内政、外交的主旋律,随时随地注意不放松它。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获奖新书《世界是平的》作者福里德曼说:“哥伦布发现世界是圆的,我发现世界是平的。”意思是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现在能和美国等先进国家平起平坐、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我认为:这世界既是圆的、也是平的、更是“马赛克”(mosaic)的(黑白相间)。我住在美国的亲身经验是:美国人既和蔼可亲又凶狠无比。你走在街上,陌生人会亲切打招呼说:“你怎么样?”在小区公路旁散步会有汽车停到你旁边问:“我可以帮忙吗?”如果你开车撞了美国人的汽车,对方马上打电话,警察立刻赶来,不管是谁的错,你都得赔人家的修车费(而且大大超过修复撞坏处的费用)。这就是说,美国社会有温和的地方,也有凶狠的地方,黑白相间。我看其他社会也都一样。建设和谐世界的任务就是要把凶狠的黑点化成温和的白点。这个工程比中国崛起要伟大千百倍。它能完工的话,中国根本用不着崛起,子孙万代却会受益无穷。

  摆脱“对立”的纠缠

  现在探讨第二点: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毛泽东对这列宁的观点特别欣赏),要善于应付,就要巧妙地摆脱“对立”的纠缠,使自己能大踏步向前迈进。《《老子》和《中庸》一样提倡和谐,但理论上比《中庸》分析得更高深。《老子》说,最理想的境界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四组词告诫我们不要采取锋芒毕露的立场,不要卷入是非纠纷;要百花齐放、各显光彩,要彼此通融、无分黑白。

  《老子》的“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就是避免锋芒、远离是非的做人处世策略。《老子》的“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把宇宙比作风箱,越抽就越不安静(“动而愈出”)。这个“风箱”的比喻帮助我们看到“对立”的产生规律:有些事情,你不去炒作,就有可能自然消散;你越炒作,就有人越起劲地和你对立。比方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刚开始并没有太大象征意义,现在不但变成中日关系疙瘩的关键,而且正在负面影响亚洲的多边合作。小泉或任何日本领袖像未亡人一样哭军国主义阴魂的问题,中国人应该怎样看待,中国政府应该怎么反应,这不是一两句话谈得透彻的。我在这儿祗想指出,天下这么大,像这种令人看不顺眼、甚至令人痛心的事在在皆是。如果从建设和谐世界的观点出发,总得想出一个较好的对策来。写到这儿,不禁想起数十年前,印度政府对西方作家批评印度或对印度不敬的书本总是禁止发行。有一对英法作家合写了一本对印度独立运动颇带贬义的《夜半的自由》,故意找了孟买一个出版社。他们的打算是:书一出版就会被禁,被禁了就会变成国际头号新闻,人们就会争相购书。印度政府识破了他们的阴谋,书出了不禁止,当它没出、不加评论,人们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兴趣,作者的目的落空。小泉拜神也好,其他事情也好,中文媒介报道了、注意了、敏感了,等于在客观上帮别人制造英雄形象。二零零年台湾总统大选时曾经有过这样的“帮助”陈水扁的教训,最近两年对他不置一词,他失去了利用中国反对他而为自己做秀的机会。

  关于“对立”问题,最近北京《环球时报》上有一篇以《美中和平共处取决于美国》为题的权威性文章,前半部阐述“美国一直在努力保持与中国的接触,在广泛的领域和问题上与中国对话、协商,寻求与中国的合作”,后半部谈论“美国政府也在很多重大领域和问题上坚持与中国的不同、分歧、矛盾、对立,甚至有时的对抗”。还详细谈到“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人权’上”、“台湾问题上”以及“美国对中国发展的警惕与防范”三大“对立”面。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