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放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应如何建立“和谐世界”
谭中(美国)
旅美退休学者
  “和谐世界”与“和谐中国社会”如何相辅相成、前呼后应?
  “和谐哲学”为何产生于东方?它的文明传统对当今世界有何启迪?
  避免文明冲突与美国误解,中国需推行甚么样的方针、政策?
  中国发展策略的转变对“和谐世界”有何意义?

  胡锦涛主席九月中旬在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提倡建立“和谐世界”。行家认为:一则这对当前中国越强大世界就越紧张的形势下可以帮助减少避免安全困境的出现与减少难堪程度,二则当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派发展成反美、反西方、反犹太——基督文明的恐怖抗争,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打恐等使国际关系持续紧张、世界和平与发展出现危机时可以起缓冲与调和作用。与此同时,中国针对自己进入“矛盾凸显”阶段想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指导方针推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也需要内外一致,使“和谐世界”与“和谐中国社会”相辅相成、前呼后应,前者成为后者在国际上的扩张与延伸,后者成为前者逐渐实现的样板与模式。我完全赞同上述这一切思考,支持中国以“和谐”来调整国内建设的“小气候”和国际相处的“大气候”。

  和谐哲学与斗争哲学

  我们从人类进化的历史来看,就知道维什么中国会积极提倡“和谐世界”。人类文明主要是“和谐哲学”(harmony ethic)与“斗争哲学”(struggle ethic)两大方面合成。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发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的感叹,关键就是促使人类走出“自相残杀”与“互相残杀”的怪圈。起初是人类停止“自相残杀”而不断繁衍,在数量上超过其他种类的动物;后来人类对其他动物也停止射猎杀害,而是发展畜牧业,把野兽变成家畜,人畜共同繁荣。在这一基础上,《周易》提出“天地之大德曰生”,使中华文明重“生” 、轻“杀”,和印度哲学的“ahimsa”(汉译“不杀生”或“非暴力”)相辉映。为甚么中国和印度变成今天世界上唯一的“十亿”人口以上超级大国,基本上出于这一文明因素。

  我们走进全世界著名博物馆看埃及、巴比伦、希腊等古文明,他们的崛起早于中国、力度大于中国,几千年以前就那么辉煌,为甚么竟“晋代衣冠成古丘”了呢?主要因为它们注重“斗争哲学” 、缺乏“和谐哲学”。一直到今天,东西半球之间的主要差异就在于这一区别。所以,中国今天提倡“和谐世界”是最恰当、最有资格、最有能力的。

  发扬和谐哲学的文明传统

  从这一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中国提倡“和谐世界”就应该充分发扬本国“和谐哲学”的文明传统。我可以笼统地举出三点:(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二)“和为贵”,(三)“君子和而不同”。现在就这三点分别简单阐述。

  第一点,“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噢和”,这是《老子》的话,从根本上分析“阴”与“阳”调和成“气”,说明“和”是自然的重要规律。有了这样的认识,“和谐”的世界观就会应运而生。现代认识论中的辩证法,列宁说的“对立的统一”就是老子这种认识的现代化。换句话说,事物内在的旋律正是它一正一负因素像原子内部带正电的核子与带负电的电子那样结成和谐的稳定。也就是说,“和谐”是世界存在的本体论的最基本观念---“和谐”保证存在,“和谐”的丧失导致毁灭。

  第二点,“和为贵”,我们可以用现代的观点来解释这个“贵”字,把“和”看成事物发展中最宝贵、最理想、最有利的现象。这样就使我们具有和谐的价值观。这和刚才谈到的第一点有关,因为和谐”是保证存在的必要因素,它就是存在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和谐”不只是一种精神,而有物质的属性,是看得到、摸得着、能够感受、享受无穷的。

  第三点,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与“小人同而不和”相对,展示出社会团结中的两个不同层次。“同而不和”指的是没有原则、“一团和气”的相处,结果矛盾无法调和而闹翻。“和而不同”是一种“求同存异”的交际关系,不但要有“一团和气”,而且要明确彼此之间的分歧,理性地解决矛盾,最后达到“志同道合”的境界。这是“和谐”关系实践的艺术与技巧。

  中国提倡“和谐世界”必须先从自己做起:一方面,中国内部要变成“和谐社会”的样板,让别国来观摩、仿效。但是,千万不要到别国去“传教”,革命不可输出,“和谐社会”也不可输出。另一方面,中国先要把中外关系中不和谐的暗点转变为和谐的亮点,才能够在国际上叫得响。

  和谐世界:中外关系大观

  我们可以从横的块块与纵的条条来分别观察当今中外关系中和谐与不和谐的犬牙交错形势。从横的块块来看,中国和欧盟的关系可以说是最和谐的,其次是中国和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加拿大与东盟国家,再其次是中国和俄国以及中亚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南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与缅甸)基本上都是和谐状况。至于中国与中东、非洲以及拉丁美洲国家之间,除了少数(伊朗、苏丹、以色列、墨西哥、巴西)以外,可以说是“灰色地带”,既不能说是和谐的亮点,也不能说是不和谐的暗点。

  最后剩下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两者都极端重要,都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中日关系基本上是外紧内松,两国实际上是“同文同种”(日本“倭族”是从华北过去的),战后文化上关系很好(比“九一八事变”前更亲密),经济上关系更好。只是最近几年小泉政府的某些政策与姿态引起了中国公众产生反日情绪,造成连锁反应。我们本着前面所说的三点精神是容易把中日关系中不和谐的暗点消除的。国民政府考试院长戴季陶(他于一九四九年看到国民党大势已去而自杀,没有跟他的挚友蒋介石去台湾)曾经说过:“中国强,日本就是妾;中国弱,日本就是贼。”这话道出了中日关系的中心关键。只要中国自己不乱、不垮、不分裂、不衰弱,日本军国主义就不会复活。只要中国不自暴自弃,中日关系这一共生式的和谐亮点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