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两岸关系转变的四点启示
徐博东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兼院长
马淑明
北京联合大学台研院两岸关系所副教授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曾对来访者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在历史变化的关键点上,有什么样的总结就有什么样的命运。眼前,两岸关系令人鼓舞的转折尚属初期,能否巩固并继续向正面展开,取决于我们主观上能否对这段实践及时作出科学的总结,否则会错失良机,徒增波折。综观今年初《反分裂国家法》出台后两岸局势的变化,有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民意是“解扣化独”之本

  但凡目睹过连宋登陆过程的人,无不对胡锦涛总书记以静制动、气定神闲操掌大局的风范感佩不已。然而从深层透析可知,赋予其大自信、大格局扭动两岸僵局的钥匙,是其主政以来始终突出?调的“以民为本”的理念。“民本”正是胡锦涛对台新思维的核心。笔者认为,这一核心,在实践中具有如下几点基本内涵:

  其一:以民意为法宝,开掘逼退“台独”、推进和平统一的新动能与新空间。

  近期以来的实践证明瞭这一法宝的四点效力:一能巩固政权基石,以民意支持伟坚强后盾,获得主导和平统一大业的大动力和大自信;二能冲出自身思维上的拘谨之态,将发展两岸关系的谋划,从某人、某部分人或某个党派的狭隘视野下解脱出来,真正落实到“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战略基点上;三能凝聚岛内外和平统一的力量,形成抗压性更强、更稳固的抑制“台独”的反独防独联合阵线;四能直捣“台独”势力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巢穴,粉碎“台独”幻梦,从政治、经济、文化到情感等各个层面,把和平统一事业历史性地推向全面排独、化独、解独的新阶段。

  民意高于天,政治家的所有谋略只有在这一底盘上运作,才能做出好的文章。《反分裂国家法》出台后岛内泛绿营垒的分裂、顶级绿色台商许文龙的临阵“脱绿宣示”说明瞭这一点;岛内民调对连战登陆的高支持率(50%)、对两岸和解交流的高期盼率(85%)、对陈水扁政权与大陆务实谈判的高希望率(68%),也充分说明瞭这一点。

  其二:在大民意与小民意的辩证关系中,构建“一中原则”下不可抗拒的“破僵向统”大趋势。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对台方针原本是非常理性的战略决策,然而多年来岛内民调不断显示这样的残酷事实:两岸交流发展了,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反而增多了!何以如此?原因固然很多,但一直以来大陆把“寄希望台湾人民”的文章作得过小、过窄,则恐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须知,“台湾人民”是中华民族大群体中的台湾人民,“台湾意识”是中华民族意识中的意识,如果台湾“小民意”失去了全体中国人“大民意”的支持,甚至与全体中国人的“大民意”相悖离,自会发生向“独”的偏斜。胡锦涛以民本为核心的对台新思维,修正了这一点的不足。

  树大民意之威 激活小民意

  多年来大陆对台争取民心的工作被某些岛内学者讥评为“把台湾人民当成磁娃娃”。然而辩证的事实是,不树大民意之威,小民意便无以正。无威无力的“示好”和“让利”,对台湾人民不仅无利反而有害。其实,明确全体中国人反独的坚定意志,引导台湾民?认知到身边“台独”之险,主动避险、化险,这原本就是大陆对台湾民众利益的最大爱护,同时也是争取台湾人民的最大前提。《反分裂国家法》在全国人大的高票通过,标志着全体中国人的“反独”意志被正式引入到解决台湾问题的变量中,并置于不可动摇的国家根本大法的历史高位,得到法律的保证、肯定与伸张。事实证明,这种铸大民意于刀锋之上的“硬”,比起以往单纯的导弹实验和宣言书式的白皮书都要有效得多,既当头截断“台独”势力向“法理台独”的疯狂冒险之路,又从根本上否定了任何外力借助其“国内法”或所谓“双边协定”插手台海事务的合理性,同时,让“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战略方针得到一个?有力的支撑点。正因为如此,岛内各党派、美日等国际社会,或振奋或震惊或恐慌或绝望,之后是对大陆主导两岸关系的权威、对全体中国人意志决心的正视、重视而不敢再蔑视、忽视。两岸政治僵冷之水由此才被反向激活,缓和台海紧张局势遂成?岛内外各方的共同诉求。尽管连宋登陆,双方刻意未提一句《反分裂国家法》,但客观事实已经证明:没有它重拳打出的岛内民众“避独求和”的小气候,与美日等外部力量“避独求稳”的大气候,连宋不仅无力走出自身思维、政治之网,也难以突围出“台独”围堵之网,更勿宁谈登陆成功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