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放

【 第1页 第2页 】  
中日关系的症结与中国全球战略的切入点
马挺(日本)
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讲师
  ・中日关系的症结在于相互不了解、不理解、不谅解。
  ・这“三不”致使“靖国神社”一叶障目,忽视了中日关系的要害――台湾海峡局势。
  ・中国考虑中长期全球战略时,应切实地从东亚战略入手,而中日关系又是其中关键。

  中日关系的症结

  中日关系认识论的误区 

  “一衣带水”、“同文同种”,一直用来形容、表明中日之间关系之密切。

  “一衣带水”只表明地理上的接近,也就更加说明了必须谨慎地处理这种甩都甩不开的近邻关系;而“同文同种”则没有科学的判断作为基础。

  先说“同种”。至今没有可靠的证据说明日本人和中国人是同一种族,而且中国人不论从人种学还是从民族学角度看,都不是单一的。追究中日是否同种,没有科学意义。

  至于“同文”,更是误解。汉语与日语在语言语法学上本属两个根本不同的语系(孤立语和粘着语),只是古代日本人借用了“汉字”这件衣服,穿在“大和语”这个当时还没有文字表现形式的语言身上(不能否认,在引进汉字后,长期以来汉字确实成为日语的基本结构的一部分)。借用不同语系的他民族文字作为本民族语言的文字表现形态,这正说明了日本人的聪明才智。而且,这种相容并蓄的能力不仅表现在语言文字上,就连借西方民主制度行日本政治之实,也是一例。

  正是由于这种误解,长期以来形成了中日关系中在认识论方面的一个误区。

  试想,面对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大概就不会因文化上的认识,是非观的相异,习惯上的不同等等去责备对方。因为对一个外民族、异文化的相对面,会自然而然地给予一种谅解,甚至是认同。比如,对于美国政治家对东方文化的无知,中国人一般不会愤怒,顶多是嘲笑一下而已。

  而中日之间,正因为都在不知不觉之中,把人体相貌、文字外貌相近的对方看作与自己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甚至是同一种族,那就会“想当然”地觉得双方在基本观念上也应该一样。但正因为没有意识到,中日国民不能说是“同种”,中日语言更不是“同文”,而是分别处于从根基上就相异的文化背景,所以当双方之间在认识上,行动上的差异超出了己方“想当然”的范围,就可能产生面对明显的异文化时所不太会产生的不解、惊愕,以至愤怒。同理,如果能意识到,对方虽然也是黄皮肤、黑眼睛,也使用汉字,但却是处于截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就可能会有意识地探求差异的原因所在,并努力理解之,在必要时甚至会给予一定的谅解。

  所以,中日关系的症结就在于没有建立一条从“了解”到“理解”,再到“谅解”的链条。

  如何看待“中日友好”

  “中日两国不再友好”,这句话可能说得太过分了。但是如果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的话,也不能说毫无道理。

  首先,很少有人强调“中美友好”、“日美友好”等等,是因为没有这种必要。中日双方的有识之士,正是因为感到中日之间可以造成不友好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所以一直强调“中日两国要世世代代地友好下去”。不可否认,“中日友好”的口号从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直到20世纪末,是为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的。但同时也不可否认,遇到摩擦、矛盾,就以“中日友好”来解决,实际上掩盖了一些问题的本质,为今日中日问题的复杂化埋下了伏笔。

  其次,目前横亘在中日之间的诸多问题,已非“中日友好”一句话可以解决得了的了。比如,“参拜靖国神社”、“教科书问题”、“东海油气田”、“钓鱼岛归属”,尤其是日本企图插手台海局势,与美国共同开发导弹防御等问题,有的是牵涉国家主权或经济利益,有的涉及国家安全问题,有的就是日本右派为了“日中不友好”而挑起的争端。再谈什么“中日友好”,无异对牛弹琴。同时,对于因中国在经济上日益发展,国际政治地位日益提高而惶惶不可终日的日本政府和一些日本人来讲,你再说什么“和平崛起”,他也不会相信。“日中友好”在他们眼里就像天方夜谭。

  可以用“中日友好”解决的问题已经解决完了。这一口号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降低期望值,反而对两国有利 

  中日关系在可以预见到的将来,不可能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准。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中日关系的基调不再是泛泛的“友好”,而应该争取平等相处,和平与共,推进相互理解,力求在尽可能长的历史时期内做到共同繁荣。

  只有清醒地认识和估计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远景,不抱过高的期望,遇事才不会过于失望,才能冷静地现实地对待中日之间的矛盾和摩擦,防止情绪化的处理。

  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看局部不看全局,看眼前不看将来,只看两国不看国际,都可能造成中日关系朝着不符合中国发展的长远利益的方向发展。承认中日关系的现状,看清发展趋向,是否就应该消极地无所作为了呢?否!正因如此,才正需要我们科学地、冷静地分析现状,采取积极主动的作为。目前,中日关系面临一个必须“转轨”的关键时期。中国应该从思想意识、政治外交、军事防卫、经济贸易等各个方面主动地而且有效地引导这一转变,促使中日关系从“友好”阶段,向“加强交流”、“促进理解”、“平等合作”的新阶段作出实质性的“升级”。

  理解日本希望成为一个“普通国家”

  日本要“入常”,但却忘记了联合国成立的缘由:为了彻底粉碎包括日本在内“轴心国”称霸世界的野心,防止世界大战悲剧的重演。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日本提出“入常”是恬不知耻。但是,殊不知,就连羞耻观,中日之间也是天壤之别。

  当然,在可以预见到的将来,让日本“入常”是不可取的。其理由不只是日本以钱诈权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日本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具有可行性的全球关系理念。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入常”,很可能导致安理会失去应有的力量平衡。

  但是,成为一个“普通国家” 的渴望在一般日本人心目中都是有的。日本人据说是易于忘记历史的,也希望别的国家如此。但是日本人不愿考虑,其政府目前的态度,反而加深了人们对战争的记忆。仅从与朝鲜至今还未结束战争状态这一点上来看,日本的“战后”还在延续。这也反应了日本人的一种思维模式--总是一厢情愿。

  小泉首相之所以两次入朝,企图为日朝关系正常化辟出一条道路,除了要堵住日本右派以渲染北朝鲜的恐怖,作为增加军备的理由外,还有一点,就是为日本真正摆脱“战后”铺平道路。

  谈到小泉,笔者愿意指出,小泉既不是所谓的右派,也不是军国主义者。至于他为什么一意孤行地数次参拜靖国神社,不要说在日本观察政治二十年的笔者,就连小泉的至交好友也说不清楚。但是,可以看到,除了参拜靖国神社,小泉没有什么可以被指摘为“右派”或“军国主义者”的言行。反而,在其他有关中国和朝鲜半岛有关问题上,诸如反日示威、东海油气田、独岛(竹岛)等等,他都表现得相当克制。

  小泉在历史观、战争观等方面,与日本右派政客的界限是相当清晰的。去年,他曾在电视节目里,针对右派的言论,明确表示:过去的战争(指二战)不是什么“自尊自卫”的战争,而是一场错误的战争;甲级战犯就是甲级战犯,而不是什么“昭和的受难者”。这种话就是日本所谓的“左派”,也碍于政治空气,很难讲得如此明确。另外,就所谓“中国威胁论”,他很早就指出,中国(的发展)对日本不是威胁,是机会。

  纵观小泉的外交言行,可以看到一条主线,就是力图摆脱日本战后对美国、亚洲的所谓“唯诺外交”、“道歉外交”,使日本在国际往来中,真正进入“后战后”时期。所以,将小泉等人的言行,放到日本战后思潮的大背景中去考察也是很必要的。

  新近当选为日本最大在野党民主党代表(党首)的小泽一郎,在日本政界也被认为是“右派”;是主张国家主义(Nationalism),提倡日本成为“普通国家”的。但是如果仔细考察一下就可以看出,他实际上是日本鲜有的具有相对正确历史观的政治家。从他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主张把日本国民拖入战争深渊的甲级战犯的亡灵逐出靖国神社,就证明了这一点。小泽主张日本可以向海外出兵,参加“维和”,但前提条件是必须遵照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也就是将在日本的武装力量在国际范围内置于联合国的节制之下。这可以说是反映出对日本近代史相当深刻的反省。

  小泽和小泉都是主张日本成为普通国家的。只是小泉没有明言,实际上在行动;而小泽说明了,只是还没有机会去实施。

  日本应该成为一个“普通国家”,当然,绝不应该是日本右派所叫嚣的所谓“普通国家”。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