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放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金融改革:进展与发展趋势
巴曙松(北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导
  作者指出,随着金融业全面开放日程的临近和宏观经济对于金融改革要求的日益迫切,中国的金融改革在延续上年的快速、深刻变革趋势的基础上,创新和转型的势头开始凸现。在改革中需对金融机构内控机制及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机制加强完善。

  金融机构改革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在资本充足的约束和管制放松的背景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开始注重自身的成长质量,开始转向可持续增长模式的转型。

  一、银行改革与转型加速推进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草案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通过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等途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控机制,建设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股份制银行。这表明虽然面临诸多争议,但是国有银行改革还是一直沿着既定的改革路径推进。

  中国银行在淡马锡和全国社保基金入股尘埃落定后,全力以赴开始境外上市工作,目前已经在港交所成功上市。中国工商银行已经确定投资银行,IPO有望于年内完成。

在资本充足率约束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之下,中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寻求经营转型的步伐得以更大的迈进。一方面,一些银行积极寻求外资的入股和海外上市工作,例如广东发展银行引入外资的方案正在等待审批之中,而招商银行确定了赴境外上市的事宜。另一方面,这些银行普遍加大对以零售银行业务为主要内容的低资本消耗业务的投入,纷纷启动了零售银行主导的发展战略。招商银行的财富账户异军突起,民生银行的零售业务在大力扩张中。中信银行年初也确定了三年之内零售业务占比达到百分之二十的目标,逐步实现向零售银行的迈进。

  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一揽子方案酝酿出台

  二○○六年二月公布的二○○六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金融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十余项重要改革举措。这意味着中国农村金融体制即将出现重大突破。

  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同时,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这意味着在政府的引导下,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的在农村吸引的资金被运送到城市的「虹吸」现象将有所改观。

  政府支持农业发展和有关机构的改革发展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农村信用社改革二○○六年将进入攻坚和提升阶段。银监会提出农村信用社将在二○○六年用一年的时间,由以期限管理为基础的贷款四级分类全面过渡到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五级分类;邮政储蓄体制改革将在二○○六年有实质性推进,目前已经开始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将确保年内各级机构组建到位,正式对外挂牌;同时,农业银行的改革方案也在积极讨论之中,将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协同进行。

  三、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提速,融资融券业务正在酝酿

  进入二○○六年以来,先后有新疆证券、河北证券、中关村证券、中国科技证券等券商被接管或关闭。中国证监会确定在年底实现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的基本目标,其中包括建立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业务活动合规有序,财务状况总体健康。目前看来,对风险突出、整改无望和发生严重违规的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主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加强。

  另外,二○○六年开始实施的《证券法》为中国推出融资融券交易制度预留了法律空间。二月六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明确要求有关部门「适时推出证券信用交易制度的有关方案,为资金合规入市创造条件」。而二月中国银监会已经明确了商业银行开办股票质押贷款业务的条件,意味着商业银行已经提前介入这一新兴业务。由此看来,融资融券交易制度将逐步推出,融资融券业务的有关规则正在制订过程中。证券融资融券交易则打通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通道,对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合规资金入市的渠道。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有利于完善股价形成机制,活跃市场,促进证券行业盈利模式的转型,拓展创新空间,增强竞争力。

  四、保险业改革与开放水平提升

  中国保险业在全面开放一年以后,正由对保费收入高速增长的追求转向平衡发展。一些保险巨头不断提升改革与开放的水平,致力于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集团。中国人寿股份目前正在进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工作;太平洋保险将太保寿险约百分之廿五的股份出售给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和美国凯雷投资集团;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则将在二○○六年进行二次改制,通过市场化融资渠道,引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投资者,以实现集团公司从国有独资向股份制转变,并将择机整体上市。

  国务院最近已相继批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这是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又一突破,将进一步推动保险资产结构调整和盈利模式转换。

  金融市场改革

  一个健全的金融市场应当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市场。在直接融资的发展方面,股票市场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同样应当受到关注的应该是债券市场。从目前来看,发展直接融资的共识正在逐步达成之中。

  一、股权分置改革过半,证券市场融资功能有望恢复。

  随着二月底股改公司总市值顺利过半,标志着股权分置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证券市场的合理定价机制将逐步形成,同时,意味着证券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条件已经形成,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对上市公司行为的市场约束功能即将恢复,投资者的信心也将进一步增强;同时,在保证投资者利益前提下进行合理定价的优质企业上市,必然会对激活市场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国债余额管理推动债券市场发展

  从二○○六年开始,中国将参照国际通行做法,采取国债余额管理方式管理国债发行。这意味着政府发行国债,祗要余额没有超过立法机关批准的额度,就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国债发行的品种和期限结构。国债余额管理的推出,将使财政部短期债券供给积极性增加,中国的收益率曲线日益完善,从而可以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基础。随着国债余额管理的推行,短期国债将可逐步替代央行票据吸引目前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从而为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挪出更多空间。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