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分析|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东亚|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设为首页】【】【中评邮箱

再探绿营智库:权力版块重组
  民进党的智库将与大陆智库进行接触,民进党前主席也是该党2012年总统候选人的蔡英文先前成立智库“小英教育基金会”于2012年8月6日开张,笔者曾经在2009年和2010年两度于中国评论月刊撰文探讨绿营智库的功能与发展,不过随着台湾政局的变迁,绿营智库也已经有不同的面貌,本文不讨论两岸关系,而是从新兴绿营智库,观察绿营政治人物动向与台湾政治发展的新局。……
台湾历史教科书“去中国化”的影响
  本文拟探讨台湾历史教科书“去中国化”对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负面影响,最后尝试提出在新形势下实现两岸史观的调和与对接的基本思路。……
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规划及其影响
  台湾“行政院”2013年1月16日召开政务会谈,听取“经建会”《自由经济示范区推动方案》简报。马英九3月24日下午邀集“行政院”财经部会开会研议,要求相关部会尽速订出自由经济示范区的立法与修法规划。这标志着酝酿了近一年之久的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规划已初步成型。这一规划的实施极有可能为台湾经济发展开辟新的方向与未来,并衍生一系列的两岸经贸活动,也有助于推进两岸经贸活动的正常化与自由化,但不可避免地将与海峡西岸地区特别是厦门经济特区、平…
中华经济区建设及其面临的新议题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内外学者提出构建中华自贸区的种种设想以来,二十余年间,随着两岸四地ECFA及CEPA的实现,已经逐步成型。两岸四地经济交往的日益密切,在四地间实现经济一体化势在必行。本文作者将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模式定义为中华经济区,区内商品、资本、技术等要素实现自由流动,可以在货币及对外经贸政策协调方面实现高度统一。目前中华经济区处于初级阶段,即CEPA和ECFA阶段,CEPA已取得较大成就,但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而ECFA则…
北京学者论统一:取决于“势、力、策”
  作者从中国历史的角度审视国家统一问题,提出“国家统一三要素说”。主要观点包括:统一比分裂更有利于维护民族及个人利益,国家统一主要有和平自愿、武力威慑、军事战争三种方式。国家能否统一,取决于“势、力、策”三方面条件:统一形势、实力对比和策略运用。从执政者的角度看,统一形势是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政权软实力,实力对比指的是政权在经济、军事、人才等方面的硬实力对比,策略运用是政权对软、硬实力的运用方式。
北京学者:两岸关系十年决策正确与否?
  近十年来的两岸关系,以2008年台湾二次政党轮替为界,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2002-2008)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反‘台独’”,后一阶段(2008—)则可以概括为“促合作”。……
郭震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如何更进一步
  2012年夏天开始,两岸学者关于如何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的探讨,十分热烈、十分活跃。但据笔者观察,正在进行的探讨,多集中于两岸关系的一些具体问题,尽管很重要,但对于两岸关系的总形势,以及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的总任务,则明显关注较少。笔者认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节点上,把握总形势、明确总任务,是首要的课题,笔者将对之探讨。……
中评: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制约与路径
  两岸ECFA的签署与实施,从两岸公权力制度化合作层面启动了两岸经贸活动自由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事实上,推进两岸经济一体化,不仅符合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而且切中当前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要害。如此,将有助于拓展两岸经济合作与互利共赢之利基,协调两岸经济体之经贸竞争态势,共同应对全球化与区域化之挑战,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和平与稳定发展。……
郑剑:台海战争动因 为和平须思考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阶段,谈这样一个问题似乎不合时宜。但是,笔者的思考是,两岸关系越是和平发展,就越要思考台海战争的动因问题,从中找出维护和平发展局面的应有之策,从而更好地维护和平发展。“居安思危”是中华民族优秀战略思维遗产,“大好形势”容易使人迷失,“三省乎己”有助人们清醒。既然目前和平发展局面深得两岸民心、有利中华民族,就应当十分珍惜、大力呵护。……
中评:美国再平衡战略 影响两岸关系
  近年来,美国的战略重心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遏制和围堵中国的战略再平衡力度不断加大。当前,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主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也进入巩固深化阶段。面对日益加深的美国再平衡战略,两岸如何研判形势,趋利避害,确保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实现两岸人民更大的福祉,着实考验两岸双方的政治胆识与智慧。……
相互交融 相辅相成
  1998年1月,《中国评论》月刊(以下简写为《中评》)创刊,至今已经十五年。这十五年,正是两岸关系发生自1949年以来最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中评》参与、见证了两岸关系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参与、见证了作为重大变化前提和基础的两岸关系的理论创新。十五年中,《中评》以自己的使命感、理念和行动,积极参与、热情宣传了两岸关系的理论创新,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赢得了广泛的重视和肯定。事实表明,《中评》的发展与两岸关系的理论创新相互…
中评:民进党能突破两岸政策调整困局吗
  经历了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失利后,民进党进入了新的一轮检讨自查、从头再来的新阶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民进党主席的蔡英文,因败选去职,后由苏贞昌最终接任新一届党主席,宣誓带领全党走出败选阴霾,为2014年“五都”选举和2016年大选重整旗鼓;二是民进党公布了败选的初步检讨,查摆失利缘由,向党内和支持者做出交代。然而,从目前看,民进党对大陆政策的检讨几乎完全停滞,民进党似乎陷入政策选择僵局。未来民进党会如何处理与大陆的…
海峡两岸在国际社会进行公共外交合作之初探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公共外交的作用日益显着。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今天,两岸民众可以在国际社会携起手来推动公共外交,为两岸经济的更加繁荣、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强盛发展和海峡两岸的最终统一做出积极的贡献。本文拟就海峡两岸在国际社会进行公共外交合作的范畴与契机、合作的难度与原则、合作的途径与方式以及可供实践的方向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两岸未来政治谈判与两岸宪法的博弈
  作者指出,两岸政治关系是两岸和平发展过程中的敏感和困难领域。两岸政治关系,涉及两岸关系政治议题的碰触,未来政治谈判和政治协商的开展,包括一个中国的政治意涵、主权和安全、法统的正当性之争、统独的较量,两岸统一的方式、未来一中的宪政框架……所有这些敏感而困难的问题都和两岸宪法相连接。从两岸宪法的角度研究两岸关系,是提升两岸问题研究的层次和高度,厘清两岸关系的发展思路,直击寻求两岸关系中最核心最困难问题的化解和解决之道的必由路径。宪法和…
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主要制约因素透视
  不可否认,民进党转型的重要看点是其两岸政策调整及其未来如何解决好两岸路线的问题。蔡英文败选后抛出的一些两岸论述调整思路被民进党复杂纠结的内部斗争和接踵而来的新一轮权力重组所冲淡,代理党主席陈菊虽然承袭了蔡英文败选后的一些两岸政策调整思路,但角色的过渡性使其影响有限。……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论述的演化历程
  作者指出,从近几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演化历程中,大陆对台政策在“和平统一”基本方针的基础上向“和平发展”的转变,是通过理论创新这种方式实现的,其宗旨是为了提升两岸人民的共同福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因如此,两岸双方的互动必须以两岸同胞的福祉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以促进两岸的共同发展与繁荣,实现民族复兴为目的。……
美国“重返亚太”背景下的美台军事关系
  作者指出,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布局上的对台定位,尚未大幅突破传统对台需求。鉴于台湾所处第一岛链地位,保持传统美台军事关系架构,继续发挥台湾在第一岛链阻遏中国大陆军力向外突破的作用,牵制中国大陆“反介入与区域封锁”战力的壮大,已足以发挥台湾对美军事“重返”的配合作用。台湾对美国战略东移不无犹疑,但对大陆军事现代化,特别是“反介入战略”军力的迅速壮大充满忧心,因而对美国“重返”有迎合与借重。继续维持美台军事关系,同时利用有限岛内资源,…
关于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几点思考
  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是根据2005年4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领导人在北京历史性会谈商定举办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前身是两岸经贸论坛与两岸农业合作论坛,2007年4月正式定名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至2012年7月,论坛共举行了八届,成果累累,影响深远。但令人遗憾的是,因举办之初执政的民进党当局的极力反对,国民党上台后,岛内朝野至今还不能达成共识,故该论坛一直无法入岛,只能在大陆各城市轮流举办。……
无悔的十五年——贺《中国评论》创刊十五年
  《中国评论》月刊已经发行了十五年了,它作为两岸四地唯一可以通行无阻公开发行的政论性刊物,已成为四地精英必读的核心刊物,在思想界、学术界已牢牢地站稳了脚跟,吸引着红绿蓝橙各种思想倾向的学者纷纷为之撰文的一个广阔天地,并发展成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评论网站、中国评论学术文化出版社……吸引着众多读者网民的眼球,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新闻集团,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又一个奇迹,令人叹为观止!……
如何评价马英九的大陆政策
  这几年,岛内人士评价马英九的大陆政策褒贬不一。多数人认为,马主政的国民党当局,重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适应台湾主流民意,开放并松动了不少大陆政策,速度与程度也算可以,应予充分肯定。相反,也有部分人士并不认同,认为开放口子太大,步子太快。其中,有少数绿营人士,出于政治需要,“逢马必反”,“逢中必反”,指责马“亲中卖台”,应该讲这种评价也不奇怪,但有违事实和多数民意。……
   共1167条﹐第43/59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跳转至第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