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评数据

中评数据:黎智英案 浑浊海潮褪去

2024-03-02 00:12:05
图1 2020年6月30日以来香港社交媒体较关注的10个涉国安案件议题(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2 2020年8月以来香港社交媒体涉黎智英舆情的声量与关注度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3 黎智英案、“初选”案及立场新闻案在两个关键时间点的社交媒体关注度变化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4 近期香港社交媒体涉黎智英案讨论的各主要议题关注度分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5 近期外媒涉黎智英案报导中各主要聚焦议题的关注度分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6 世界各主要国家通过的涉国安法律文件(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7 2020年6月以来香港社交媒体对涉国安议题的愤怒情绪占比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3月2日电/去年12月18日,香港壹传媒创办人黎智英及《苹果日报》三间公司,被控串谋勾结外国或境外势力等罪案件正式开审,该议题至已发酵逾两月。随着审讯的展开,黎智英利用旗下刊物勾连外部、煽动黑暴的乱港行为再被推至大众眼前。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对香港社交媒体的舆情数据及官方资料进行分析后得知,香港舆情对黎智英案的反应呈现稳定状态,乱港势力炒作或煽动此类国安案件的能力与意愿均大幅减弱;当前香港社会早已迈入“由乱入治”,尽管外部势力仍企图藉此类炒作,但已难渗透影响香港舆论场,更是无法改变当前香港市民看待国安议题日趋理性的发展态势。

  国安法至今已实施逾3年半,期间警方国安处的执法行动、以及涉国安案件的审理过程不时在香港社会引发讨论。如图1所示,近月展开审讯的黎智英案,无疑是最受香港市民瞩目的涉国安案件之一,黎因涉嫌勾结外国势力与多名壹传媒高层被捕的消息,是在社交媒体中关注度第二高的涉国安案件议题,仅次于轰动全港、被捕人数一度多达53人的初选案执法议题。作为遥控及支持反中乱港势力的幕后“大台”与“金主”,黎智英在香港市民眼中是一名极具象征意义的反对派头面人物,其被捕入狱前更曾与蓬佩奥、彭斯等多名外国政要高调往来,因此黎涉勾结外国势力的案件在初期才会投下如此大的震撼弹。

  结合图2可知,随着香港社会的整体气氛在国安法后转趋平稳,社交媒体有关黎智英议题的热度自其被捕后开始不断下滑,去年12月其涉勾结外国势力罪案件的开审,也仅引发小幅的声量与关注度升温,远不及黎在2020年8月被捕时所录得的峰值,甚至不如其在2022年底因聘请海外律师争议所造成的热度。距离黎智英涉勾结外国势力罪被捕至今已逾3年,经过大大小小的申请保释被拒、苹果日报停刊、以及国安法案件中有关海外律师的全国人大释法后,社会已基本接受了黎智英案既成事实的定局,多数舆论认为黎将很大机率迎来终身监禁的判决,并认为外部的介入也很难改变此类重大国安案件的走向。

  据图3可知,对于黎智英案、“初选”案、立场新闻案等重大国安案件,香港社交媒体关注度往往在警方国安处最初展开拘捕行动时显着飙升,但至后期案件开审阶段时相关议题的关注度则大幅缩水。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被捕后一周的观察期内,黎智英案是上述3起案件中关注度最高的一起,但直到该案近月正式开审后一周,其关注度却在三者中跌至第二位,且与被捕后一周时的关注度相比录得最大跌幅。这主要是因为黎智英案的拘捕行动与正式开审之间,经历了长逾千日的时间跨度,故能最大程度地折射出香港市民在国安法实施初期及近期对国安案件的观感变化。对比国安法刚实施时黎智英被捕所引发的舆论风暴,如今即便这位反对派头目很可能被判重刑、在狱中度过余生,也仅在社交媒体掀起很小的涟漪。

  由图4可知,与“初选”案中大批香港市民发起并响应旁听行动的“盛况”不同,在本次黎智英案审理中此类狂热声援被告的行为已冷却降温,所谓的“旁听师”、“送车师”寥寥无几,社交媒体有关该议题的关注度占比也仅有11%,多数舆论认为当前的社会气氛已截然不同,甚至黄丝内也有很多慨叹自身阵营日益政治冷感的转向。

  相比于香港舆论对黎智英案开审的“冷处理”,国际社会的“热干预”却显得尤为活跃,在黎智英案开审当日,英、美、加乃至瑞士等国都派遣领事前往听审,更有个别政要如英国外相卡梅伦曾呼吁释放黎智英,并诋毁批评港区国安法,对香港的法治和人权状况表示忧虑。在部分反华政客和媒体的操作下,香港舆论场上也出现不少对黎智英案所引发的国际反应的关注声音,社交媒体涉黎智英案的舆情最为聚焦国际社会的反应(关注度占比28%),相反有关黎的个人现况以及其是否会被定罪与刑期的讨论则关注度不高(占比分别为18%与7%)。可见,虽然香港舆论已普遍接受黎智英将很大可能被定罪的结果,但在外部势力的操作与舆论引导下,该案在未来仍会持续引发一些争议。

  此外,壹传媒多位前高层作为控方证人作供也在香港社交媒体引发不少讨论(关注度占比21%)。张剑虹、陈沛敏等人连日来指控黎智英的证词,让黎智英如何利用《苹果日报》勾结外国势力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也令黎在2019年黑暴时期时的核心角色更为清晰。虽然有部分黄营网民不满张、陈等人明哲保身、“出卖”黎智英的行为,但更多舆论对其站出来作供的选择表示支持与理解。

  随着黎智英案审讯的推进,外部势力的干预也日益升级,其中来自部分外媒的不实报导更企图干扰香港舆论场。由图5可知,以BBC、RFA等为代表的外媒对黎智英案的报导聚焦在此案的审讯详情及连锁反应上。在相关报导中,有外媒扭曲事实,将黎智英案描述为政治压迫和不公平审判的代表(关注度占比为38%),还频繁报导了几位西方政要对黎智英的声援(关注度占比为30%),试图塑造黎智英为“自由斗士”与“正直媒体人”的虚假形象。同时,有西方媒体将黎智英案视作特区政府对言论和新闻自由的打压(关注度占比为19%),但不少香港市民对此不认同。有舆论认为,此举无异于是对苹果日报过去作为政治推手危害国安的往迹置若罔闻。此外,部分外媒更是竭力攻击、抹黑港区国安法,妄图藉黎智英案的议题继续动摇本地市民对香港法治的信心(关注度占比为13%)。

  外部势力对黎智英案的介入干预虽在继续,但他们鼓吹释放黎智英与抹黑港区国安法的言论,却未能在香港舆论场内产生强烈共鸣,更引发不少市民对此类双标行为的不满。这些观点指出,自港区国安法实施以来,部分西方国家就假借人权、民主之名大肆对其进行诋毁,但反观这些国家自身,却早早已出台严苛的国安法以维护其国家安全(见图6)。以英国在去年7月通过的《国家安全法案》为例,有专业人士指出,这份法案不仅覆盖范围极广,而且拟订的罪行绝大部分都有域外效力,即无论犯案者国籍、犯案所在地等,都有可能落入其法网之中;此外,这份法案还极大增强了英国警方的权力,甚至允许英国法院基于保障国安的需要而无须公开审讯嫌疑人。另有网民讥讽对港区国安法存在偏见的外国政客,揶揄他们看不见自己本国所出台的国安“辣招”,却整天围绕港区国安法鸡蛋里挑骨头,将如何才能保障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的门槛搬来搬去。

  如图7可见,外部势力藉黎智英案等国安议题的频繁炒作,并未能改变香港社会整体对国安法接受程度不断上升的趋势。自国安法实施以来,香港社交媒体对涉国安议题的愤怒情绪占比虽曾出现短暂升温,但很快即转为持续下降的稳定态势。经过过去几年的亲身体验,多数市民已感受到国安法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方面的必要性,也意识到国安法并非如香港反对派与外部势力所渲染的那么“妖魔化”,针对的仅为一小部分的反中乱港分子。随着香港社会气氛整体回归平静理性,尽管当前黎智英案、“初选”案等多起重大国安案件仍未尘埃落定,接下来的23条也将展开立法进程,可以预想外部势力在当中藉机搅局、煽动舆论的身影将不会缺席,但这些所谓的“国际舆论”将再难渗透影响香港市民,不会再轻易挑动香港市民对国安议题产生强烈反弹。

  中评智库认为,在国安法实施的新常态下,曾经主导或参与“黑暴”的反中乱港分子不仅法网难逃,更难以再透过以往的歪曲炒作成为镁光灯下的焦点,黎智英案开审后的舆情发展态势正正呈现这样一幅景象。一方面,黎智英案在香港舆论场并未掀起明显风浪,多数舆论都预期黎智英将惨淡收场;另一方面,在香港社会早已迈入“由乱入治”的当下,外国势力对此案的干预和破坏只能凸显其充满偏见和双标的预设立场,香港市民也不会被其言论迷惑。正义的法槌终将落下,浑浊的海潮终将褪去,国安法的正确贯彻落实,将为香港的行稳致远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林昊,分析师:方来牟,工程师:吴悦柠,研究员:林东阳)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