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评数据

中评数据:粤车南下香港 需共同化解挑战

2023-12-27 00:14:12
图1 自通关以来香港社交媒体涉大湾区议题的关注度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2 自2020年以来香港社交媒体对粤港两地车辆跨境自驾议题的关注度与声量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3 自港珠澳大桥通车以来该口岸的各主要类型车辆流量按季度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4 “港车北上”政策落实前后香港社交媒体对该议题的关注度及正面情绪占比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5 香港社交媒体对“粤车南下”可能带来的主要机遇的关注度分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6 香港社交媒体对“粤车南下”可能存在的主要隐忧的关注度分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12月27日电/11月2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粤车南下”的有关安排。“粤车南下”首阶段,来自广东或澳门的旅客泊车后可到香港国际机场乘搭飞机或入境香港,预计将于明年内实施;第二阶段则会全面开放内地车辆自驾来港,包括进入市区,但暂时没有既定时间表。“粤车南下”的实施安排一经公布,旋即在香港社会引发较高的讨论度,且该议题目前仍在继续发酵。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通过对香港社交媒体的舆情数据及各官方机构的统计数字进行分析后发现,尽管在大湾区融合发展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香港市民对早前推出的“港车北上”大多持支持欢迎的态度,但对于即将落实的“粤车南下”却呈现出期待与疑虑交织的心态。多数舆论在看到“粤车南下”所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有关道路承载量、使用安全等民生层面的担忧,需要特区政府纳入考量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自启动以来就高度重视加强各地之间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更是主动有为、积极与湾区内其他城市商讨合作,探索在规则标准上进一步深化“软联通”。由图1可知,自今年初恢复通关以来,有关大湾区议题的讨论在香港社交媒体此起彼伏,每隔几周就会出现一个升幅较明显的关注度峰值,且大多都由两地在不同领域上加深制度对接、促进交流合作的“软联通”进程所引发,如今年4月9名大湾区医生获有限度注册到香港执业、以及7月便利香港市民赴内地自驾的“港车北上”正式实施。近期,香港特区政府于11月公布的“粤车南下”安排引发社交媒体关注,成为最新一轮与大湾区融合议题相关的焦点。

  香港运输与物流局局长林世雄于11月初表示,施政报告提及的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正在兴建的附自动化泊位停车场,日后将可供广东或澳门的自驾旅客在此停泊车辆,旅客之后可再选择前往香港国际机场或进入市区,指这是明年内将会实施的“粤车南下”的第一阶段。随后,特首李家超也回应,“粤车南下”是香港特区政府的政策方向,会积极多听不同意见,并与广东省有关部门商讨。有鉴于早前“港车北上”落地后,深圳等大湾区城市的经济在港人北上消费下被有力拉动,不少香港市民也期待接下来“粤车南下”的实施,能吸引更多内地民众来港消费,并进一步加速两地居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事实上,早于2012年,香港特区政府与广东省政府已部署推行容许两地车辆跨境自驾游的计划,但由于当时跨境道路等交通设施尚未完善,而且社会上有不少对“粤港自驾游”存在误解的声音,因此该项计划一直被搁置并未进一步推进。直到2020年,时任特首林郑月娥再向中央争取落实“港车北上”政策,并在同年的施政报告内明确提出将研究“港车北上”的具体安排,才令该议题再次走进公众视野。不过,由于受新冠疫情阻隔,“港车北上”政策至今年恢复通关后才开始成型并最终落地。于“港车北上”的酝酿前期及实施初期,香港社交媒体对粤港两地车辆跨境自驾议题的关注度与声量皆明显提升,更突破近4年以来的最高峰值(见图2)。

  在“港车北上”推出以前,香港居民驾车前往内地需申请粤港两地车牌,申请门槛与费用均较高;但在该项政策实施后,符合条件的香港机动车车主,只需经审批和预约即可驾驶香港本地车牌的私家车经港珠澳大桥口岸驶入广东,无疑大大节省了香港居民自驾前往内地的时间与成本,自然受到较多舆论的热议与追捧。目前,约有45万名香港机动车车主受惠于“港车北上”的政策,能享受更加便捷、自主的两地交通往来体验。在“港车北上”顺利实施后不久,香港特区政府在今年11月进一步提出“粤车南下”的规划安排,令涉两地车辆跨境自驾的讨论在社交媒体持续发酵。

  作为横跨三地的“超级通道”,港珠澳大桥自2018年正式通车以来,就肩负着大湾区城市间互联互通的重要使命,在过去几年见证了粤港澳三地人员、货物等要素加速流通的过程。如图3所示,从2018年底投入使用到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前,经港珠澳大桥出入境的车辆总流量整体呈增长态势,在2019年第2季度更突破41万车次,创下2023年以前的最高纪录。而今年7月实施的“港车北上”,则令该政策的唯一指定通行口岸——港珠澳大桥再度迎来车流量的高峰,于今年第二季度更缔造了超过47万车次的出入境新纪录。其中,私家车作为受惠于“港车北上”政策的车辆类别,其经大桥的出入境车次更是超过30万,同样是大桥开通以来的历史新高,且私家车在总车流量中的占比也刷新记录(高达63.9%),在所有车辆类别中稳倨第一。未来随着“粤车南下”逐步落实,相信将令港珠澳大桥的车流量再迎来一波新的增长,进一步彰显大桥联通粤港澳三地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图4梳理了香港社交媒体对“港车北上”政策实施前后的网民舆论,可见对比该项政策的前期商讨阶段,自“港车北上”于今年7月正式落地以来,香港社交媒体对此议题的关注度不仅有超过七成的大幅跃升,整体的舆论风评与社会观感也有显着改善,正面情绪占比增加13个百分点达至五成六的较高水平。尽管在“港车北上”实施以前,部分香港市民对该项计划存在一些疑虑与误解,但随着“港车北上”的便利度为越来越多港人所亲身体验,对于这类联通湾区措施感到认可的舆论日益增多并逐渐成为主流。“港车北上”的顺利落地,不仅令两地之间的人员往来更加频繁、经贸合作更加紧密,在这个双向受惠的过程中,更多香港市民也提升了对两地之间融合发展的意愿,为未来“粤车南下”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港车北上”的成功实践,为两地交通管理部门的合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令更多市民看到了“粤车南下”开通可能带来的潜在机遇(见图5)。在相关讨论中,不少香港市民注意到在“粤车南下”首阶段,广东与澳门的自驾车辆可驶至香港机场岛泊车转乘;有观点指出,此项安排或可吸引更多外地旅客自驾来港转乘国内与国际航线,届时香港机场将不仅只服务香港旅客,也能拓展来自广东与澳门等地的客源,而机场使用率的增加,料将吸引更多国内外航班来港,进一步巩固香港的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有关舆情在所有涉“粤车南下”机遇的关注度中占比近三成(29%)。此外,两地交通往来便利度的提升,也有利于加快人员、货物等商贸合作要素的流通往来,涉及该机遇的关注度占比高达27%;有观点指出,大湾区是中国发展活力最旺盛的地区之一,“粤车南下”将有利于各城市间进一步整合资源、深化合作,为整个大湾区的发展注入更多动能。其三,也有市民预期,越来越多的南下粤车,势必吸引更多旅客来港消费与观光,对于推动本地旅游业的复苏将增益明显,涉及该机遇的关注度占比为26%;有旅游业界人士评估,南下车主多为消费力较高的旅客,便利这部分旅客来港消费,将能有力带动旅游与零售、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最后,部分香港市民认为,南下来港人士与北上湾区人士的互联互通,将增进两地居民在社会文化、教育科学等多个层面的深入交流,进一步加强湾区内的人心凝聚与情谊联结(关注度占比为18%)。

  然而,机遇也常常伴随着挑战,虽然目前有不少舆论对“粤车南下”表示看好,但部分市民对这项政策的落实仍存在一些疑虑,图6对比了社交媒体对“粤车南下”各项隐忧的关注度与消极情绪占比。可见,“粤车南下”对本地交通承载量与基础设施所造成的压力,吸引了最多网民的关注且讨论较为负面,“增加基础设施压力”一项的消极情绪占比更是接近七成。不少观点指出,香港作为弹丸之地,本身就存在较为严重的塞车问题,粤车进入市区势必令这一情况更趋恶化,影响本地市民的日常出行;而且,香港的泊车位、停车场、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也有限,目前对于满足本地车主的需求已应接不暇,如果再放宽大批粤车南下来港,预计本地的交通配套将不敷承受并衍生更多违泊问题。此外,两地道路系统不一、司机驾驶习惯不同等争议点也引发了一些讨论,两者的消极情绪占比皆超过四成。有网民表示,两地的道路系统、交通规则均存在不小差异,香港驾驶的为右軚车,行车左上右落,内地则为左軚车,行车右上左落,如果内地司机在未熟悉香港路况和相关规定的情况下就开车上路,轻则容易引发道路使用纠纷、造成两地居民摩擦,重则可能引致严重交通意外、威胁市民人身安全。

  虽然香港社交媒体上有不少对于“粤车南下”的担忧与质疑,但也有部分香港市民提出一些可供政府参考的可行性建议,对于未来“粤车南下”第二阶段的落地或有一定帮助。如针对交通堵塞与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的问题,有市民建议政府应根据本地的车流量状况,合理制定南下粤车的配额并及时进行动态调整;此外,也有观点提出政府需在南下粤车最可能驶至的热门商业、旅游区,重点加建停车场、充电桩等设施应付日后可能大增的使用量。而对于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有市民则提出要强制南下驾驶者来港前需先修读香港驾驶课程的建议,以帮助其适应香港的驾驶文化与基本路况。此外,也有部分市民认为“粤车南下”第一阶段的安排过于保守,认为可以将实施范围扩大至大屿山,以吸引自驾旅客到迪士尼等周边景点地区游览观光等。

  中评智库认为,一方面,“粤车南下”是刺激香港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其将与“港车北上”强强联合,成为一道促进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新助力,香港特区政府的整体政策方向值得肯定;另一方面,也应正视香港地少人多、车多路窄的现实,特区政府需仔细考量本地对南下粤车的承载及接待能力。面对“粤车南下”带来的挑战,我们认为,特区政府应延续当前分阶段落实该项政策的方法路径,为加强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管理调控制度预留充足时间,也为后续进一步放宽“粤车南下”的范围奠定良好基础。针对“粤车南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声音,特区政府应积极吸收当中可取的建议,边推进边调整,并加强与内地省市政府的沟通协作,共同化解挑战,为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共谋新路!

  (记者:林昊,分析师:方来牟,工程师:吴悦柠,研究员:林东阳)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