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评数据

中评数据:输入外劳疑虑需如何破解

2023-05-22 00:15:34
图3 香港各主要拟输入外劳行业的职位空缺数及社交媒体对向该行业输入外劳议题的关注度与质疑度对比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7 香港的劳动人口及劳动人口参与率按年龄组别划分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1 2022年底以来香港社交媒体涉人手紧缺议题关注度及其在整体涉经济复苏议题中的占比变化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5 香港社交媒体较关注的导致部分行业出现“人手荒”现象的原因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2 2022年底至今香港社交媒体涉输入外劳议题的舆情声量与关注度变化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8 香港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的总体劳动人口参与率及女性劳动人口参与率对比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6 2018至2022年部分人手短缺行业的工资中位数增长率对比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4 2018至2022年香港总体失业率与职位空缺数的变化对比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9 自2018年以来香港的总体劳动人口参与率及女性劳动人口参与率变化对比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10 自2018年以来香港总体失业率与20代青年失业率的变化对比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5月22日电/香港社会至今已全面复常逾两个月,随着各地旅客回流、经济进一步复苏,香港所面临的人手紧缺问题也日益显现,社会各界开始聚焦讨论输入外劳的纾缓方案。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透过综合分析香港社交媒体的有关舆情数据以及各官方机构的统计数字得出结论:香港目前的确存在比较严重的“人手荒”情况,为抓住疫后的发展机遇尽快重振经济,在短期内适当输入外劳实属无可厚非。希望特区政府能从长远出发,切实改善部分“难请人”工种的行业生态,以及提升社会整体的劳动力供应。

  自去年底香港走向全面复常以来,经济状况也开始逐渐回稳复苏,今年第一季度的GDP录得2.7%的增幅,扭转了之前连续4个季度的跌势,不过与之伴随而来的是各行各业间日益突出的人手不足窘况。如图1所示,近几个月以来,在防疫措施撤销、全面通关等利好因素的刺激下,香港社交媒体涉人手紧缺议题的关注度也接连迎来几波高峰,其在整体涉经济复苏舆情中的关注度占比也屡次飙高,上述两个指标更于“五一黄金周”双双创下观察期内的最高峰值。可见,目前香港的整体人手供应,并不足以应付经济迅速反弹所带来的需求激增,本地居民疫后的报复式消费、再加上通关后显着回潮的游客经济,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特殊过渡期的劳动力紧张状况。

  在眼下重振经济的关键阶段,为了不被人手短缺的问题拖慢复苏的步伐,特区政府把目光投向了寻求外援之上以解决燃眉之急。由图2可知,继去年底推出院舍输入护理员特别计划后,政府正研究把更多行业纳入输入外劳的范围,除了以往社会讨论最多的医疗行业外,建造、运输业等长期人手不足、青黄不接的行业也成为焦点。随着政府把推行输入外劳政策提上日程,社交媒体近月涉该议题的声量与关注度有较明显的升温,其中不少是来自劳工阶层群体的反对声音。

  这类观点认为,输入外劳虽然能暂时解决行业人手不足的问题,但长远而言会对该行业的整体劳工权益造成伤害,反而可能造成难以吸纳新人入行的恶性循环。结合图3可知,除了过去经常被政治操作的医疗行业外,运输、建造业也在输入外劳的议题上面临较高的质疑度。尽管运输行业存在约两万的庞大职位缺口,但社交媒体仍然对向该行业输入外劳存在较多的抵触情绪。另据图4可知,自第五波疫情结束后,随着香港的经济环境逐渐回暖,香港目前的就业率已大致回跌至疫情前水平,但职位空缺数却继续上升,反映现阶段很多企业的确存在“人手荒”的问题,而且难以通过本地劳动市场自身的调节在短期内解决。由此可见,上述对于输入外劳的顾虑和担忧,虽然主要基于的不是意识形态上的对抗,但也并非从行业人手现状的角度出发理性考量,更多的只是反映了部分劳工群体出于保护自身利益而产生的一种防御机制。

  不过,撇除一些欠缺大局观的排外声音,仍有不少市民仍认为香港当前劳动力紧张的状况,并不需要通过扩大输入外劳的方式来缓解。这些舆论认为部分行业之所以“难请人”,主要是因为薪酬待遇本身不具吸引力,但却是强度较高的体力劳动或工时过长等,而且也没有清晰的晋升阶梯让员工看到发展前景(见图5),包括地盘工人、洗碗工、小巴和的士司机、渡轮船长和水手等工种都存在上述问题。结合图6可知,除餐饮服务业外,其他人手短缺的基层工种过去4年来的工资中位数增长率,全部皆未达到香港整体的工资中位数水平,运输行业的涨幅更是不足以应付这几年来的高通胀环境。

  因此,有些观点并不赞成借助外力来处理“人手荒”的问题,认为只要对症下药,合理改善员工的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很多声称“难请人”的行业都能大大缓解目前的人手紧缺现状,而且还能吸引年轻新血入行,为行业的长期发展创造良性的人员流动。此外,还有市民指出,利用输入外劳来回避工种本身欠缺竞争力的问题,还会间接增加雇主一方的谈判筹码,打破原有的劳资双方关系平衡,也不利于部分就业条件恶劣的行业针对自身问题作出调整,没有触及到这些行业人手短缺的根本问题。

  除了某些行业本身欠缺吸引力外,香港目前的人手紧缺问题,还与人口结构老化以及部分劳动力群体没有被充分发掘等原因有关。如图7所示,60岁及以上长者是香港占比(13.8%)最大的劳动人口年龄群体,但其劳动参与率却仅约24.1%为所有年龄组别中最低;此外,30岁以下的年轻劳动人口在整体中的占比只有14.5%,导致核心劳动力年龄向后推移至35至49岁。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的双重影响,造成香港的总体劳动人口参与率走低,结合图8、9可知,不管是横向与其他主要国家或地区对比,或是纵向与过去5年对比,该项指标的表现皆相对逊色且持续下行。

  再者,图8、9还反映了香港劳动力结构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女性劳动人口参与率不高且有下滑趋势。有舆论表示,很多基层家庭女性都希望能通过就业来改善家庭环境,但无奈香港社区目前并没有提供足够、可负担的育儿服务,因此他们只能为了照顾家庭放弃外出就业。如果特区政府能进一步完善对于基层家庭的支援,将能大大释出这股未被充分利用的劳动力。

  另据图10可知,尽管近五年来香港总体的失业率不算高,但20代年轻人的失业率却持续高于总体水平,在2020年疫情期间更曾触及接近10%的高位,当中最严重的是较低学历和从事服务性行业的青年群体。有市民认为,政府应加大对青年就业服务的支持与投入,包括提高持续进修基金的资助金额,令青年透过修读课程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职场竞争力等。部分观点更指出,青年与女性劳动力群体的充分就业,不仅是长远而言改善人手问题的路径之一,对于促进社会阶层的加快流动也有所裨益。

  中评智库认为,在疫后经济复苏的关键过渡期,香港各行各业的确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手荒”现象,而且本地劳动力市场的自我调节难以应付当前对于人手的迫切需求,输入外劳成为短期内舒缓人手紧缺的必要解方。不过,输入外劳不应成为处理人手问题的依赖路径,长远而言,特区政府应针对劳动力不足的根本问题对症下药,包括通过政策诱因鼓励雇主改善员工的就业条件,增加对女性及青年群体的就业支援服务,以及完善社区的育儿配套设施、鼓励生育等。只有对准人手不足的深层原因刮骨疗伤,才能切实改善香港劳动力市场的整体环境,也能释除本地市民担心输入外劳会损害劳工权益的疑虑。
 
  (记者:何诚;分析师:陈日嘉;工程师:连港东;研究员:林东阳)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