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评数据

中评数据:香港抢人才 难在何处?

2023-04-17 00:13:41
图1 2019年至今香港社交媒体人才外流议题的关注度与平均负面情绪按月变化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3 2018年至今香港各项主要人才入境计划的获批申请数目或获分配名额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5 2022年10月至今香港社交媒体对特区政府提出的各项招揽人才政策的关注度及质疑度分布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6 2022年至今香港社交媒体对造成人才外流各主要原因的关注度分布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4 香港于2022年所引进人才的主要行业分布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2 2018至2022香港与新加坡在“世界人才排名”中的总体排名和在“吸引及留住人才”分项排名中的按年变化与对比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4月17日电/近年来,受以疫情为主的各项因素拖累,香港不断加剧的人才外流现象日益为社会所关注。本届特区政府在最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把“抢人才”列为重点目标之一,目前已推出多项措施积极在内地与海外招揽吸纳人才,当中备受瞩目的高端人才通行证(下称“高才通”)计划截至2月底已接获逾1.4万人申请,虽仍有约4600份申请尚待处理但获批申请数目已接近六成二(8797人)。透过对香港社交媒体的各项舆情数据及特区政府统计数据进行梳理分析,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认为:第五波疫情后经济复苏所凸显的人手不足问题,虽在短期内引发香港社会对人才外流议题的关注度与危机感上升,但有关负面情绪很快就在新一届政府的“抢人才”措施推出后明显纾缓。不过,尽管这些短期的刺激性措施已收到一定的成效,但要从根本上提升香港对海内外人才的吸引力,特区政府还需更深入挖掘人才在港工作、居住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从居住条件、发展规划、劳工保障等多个层面入手切实提升人才来港、留港的诱因。

  如图1所示,自新冠疫情爆发后,香港社交媒体对人才外流议题的关注度开始逐步升温,虽然在部分网民的政治挑拨下,舆论场内对该议题的平均负面情绪曾一度激增,但很快即回归理性迅速下滑。不过,受疫情对人员正常往来的限制影响,香港近几年来的人才流动数据客观上呈现出“出大于进”的逆差现象,导致人才外流议题在社交媒体中持续保持一定的热度。

  2022年上半年,正当香港把资源集中投放到抗疫工作上时,新加坡率先启动复常的进取姿态引发关注,部分吹捧新加坡在金融、航运、创科等各个层面都已超越香港的言论甚嚣尘上,导致不少市民对香港的竞争力与发展前景信心下跌。由图2可知,近几年来,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公布的《世界人才报告》中,香港的总体排名虽没有因为疫情而明显下降,与新加坡之间的差距也维持在稳定区间;但香港在“吸引及留住人才”细分项中的排名,确实自2020年后被新加坡反超且落后幅度不断扩大。此外,时任特首林郑月娥在2022年3月首度公开承认香港存在人才流失的事实,再加诸第五波疫情后社会明显出现人手供应跟不上经济复苏步伐的情况,都在这一背景下加剧了社交媒体对人才外流议题的关注与负面情绪。

  不过,随着新一任特首李家超在上台后多次表明“抢人才”的坚定态度,并在去年10月的《施政报告》中公布了多项主动破格的吸纳人才措施,社会整体对人才外流的焦虑开始有所纾缓;今年初香港逐步恢复对内对外全面通关后,社交媒体对人才外流的关注度与负面情绪皆呈较明显的跌势。

  如图3所示,2020年疫情爆发,令循各项入境计划来港的人才数目整体严重下挫,当中占比最大的一般就业政策计划(申请人绝大多数来自海外)的获批申请数目更是出现断崖式跌幅,其截至2022年的最新数字也仅有疫情前的三分之一左右。此外,另两大主要人才来源——输入内地人才计划、非本地毕业生来港/回港就业安排(申请人大部分来自内地)的申请获批数目也因疫情出现明显收缩;虽在2021年后,由于内地的疫情转趋稳定,从内地入境的限制措施较海外人士相对宽松,以上两个主要面向内地人才的入境计划的获批申请数目逐渐反弹回升,但直至2022年也仍未恢复至疫情前的正常水平。因此,尽管第五波疫情在去年下半年已基本结束,但在香港步向复常、转为全力拼经济的初期,却没能获得人才供应的马上回流与支持,这是造成社会此前对人才短缺问题焦虑感忽增的主因。

  不过,前述劳工市场供不应求现象,主要反映的是疫后各项生产要素未能及时调整的短暂滞后性,而非部分舆论所言的香港已对世界各地人才完全丧失吸引力。结合图4可知,在香港去年所引进的各类人才中,来自金融服务行业的仍占据约两成的最大比例,甚至较疫情前的水平更高,可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传统优势仍极具竞争力。此外,除商业与贸易等向来占比较高的专业行业外,来自学术研究和教育、资讯科技这类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占比之和也有近24%,足见海内外人才对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前景也颇为看好。

  图5对比了香港社交媒体对特区政府近月公布与实施的多项招揽人才政策的关注度与质疑度。“高才通”计划是当中最受热议的一项,该计划最初在施政报告公布时已成为关注焦点;而自去年12月底正式推行以来,新闻多次曝光“高才通”申请的火爆程度及审批程序的高效快捷,令有关该政策的讨论持续在网民间发酵。不过,虽然“高才通”在海内外人才中皆获得热烈反响,但其在所有招揽人才措施中却录得排名第二的较高质疑度,尽管当中有网民藉机挑拨两地对立(如刻意渲染“高才通”申请获批者逾九成来自内地,更有声称该计划是“人口换血”、“赤化香港”的舆论)而导致质疑情绪被高估的因素,但该计划确实存在一些需要修正与改进的地方。例如,早前因违法编辑基因而被判刑的内地学者贺某竟一度获批“高才通”签证,事件引发大批网民质疑“高才通”的把关力度,最后在特区政府的及时跟进处理(包括取消贺建奎的“高才通”签证,并要求多个人才入境计划申请者皆需申报刑事定罪纪录)下才有效遏制了负面舆情的扩大。

  其次,人才服务窗口的措施,则因在话题上与“高才通”有较强的捆绑(包括受理“高才通”在内的多个人才计划申请、以及与“高才通”接受申请前同一天开通线上平台)关注度也高居第二。有部分舆论认同人才服务窗口的开设,对于吸引便利海内外人才来港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也有一些声音指出人才服务窗口的网站设计过于简陋,并不能为有意来港发展的外来人才提供足够清晰的指引。

  此外,在公布初期曾引发较大争议的退还合资格外来人才在港置业印花税,近期虽因无最新进展而话题度下降,但关注度与质疑度仍皆居于第三的高位。该项措施在刚公布时,有较多舆论质疑特区政府背后有哄抬楼价的目的;不过,由于上述退税政策的要求相对严格,落实数月后也证明其对楼市的影响非常有限,故目前更多人批评的是这项退税优惠对外来人才不具备明显吸引力,部分观点更建议特区政府应释出更大的包容度,对合资格的外来人才一视同仁,直接在楼宇买卖交易时免除额外印花税。

  另延长工作签证逗留期限、优化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及取消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年度配额三项措施的关注度虽不算高,但质疑度相对最低,反映社会主流皆认同并支持特区政府便利、简化相关人才入境计划的办理程序,以及时缓解当前人手供应不足的迫切问题,并提升外来人才来港留港的诱因。

  上述特区政府的“抢人才”措施,固然对应了当前香港人才外流问题的部分症结,包括签证办理程序繁复需时、过去官方在宣传香港竞争力时未够主动等,不过仍有部分外来人才来港发展的阻力未被聚焦重视。如图6所示,在社交媒体最关注的造成人才外流的原因中,住房困难以逾三成的占比位列第一,其次是加班(占比22.9%)、薪资(占比19.7%)等方面未如理想。

  香港的楼价之高冠绝全球,连续13年位居全球楼价最难负担城市,无疑对很多有意来港工作乃至本地的人才都构成很大的压力;由此一来,即便香港的薪资水平对很多国家或地区而言已颇具竞争力,但在高昂的居住成本面前也已大打折扣。结合图5可知,虽然本届政府在“抢人才”政策中有纳入兴建更多创科人才住宿的措施,但由于这些住屋供应数目相对有限,而且并非面对不同行业的广泛人才群体,因此对于解决外来及本地人才住屋问题的成效杯水车薪。

  此外,由于香港并有就标准工时立法,故没有规定加班必须有薪或加班费如何计算等,因此香港很多行业和公司都存在严重的加班情况,更有机构将香港评为“全球最过度劳累的城市”,这也使得很多追求工作-生活平衡的人士对于在港工作产生退堂鼓,亟需特区政府及企业各方从法律保障及工作环境文化等层面予以积极改善。

  中评智库认为,虽然在疫情的扰乱下,香港目前正面临短暂的人手紧缺问题,但长远来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多个中心的地位与竞争力依旧,对于海内外众多人才而言仍极具吸引力。新一届特区政府自上任以来,积极部署并落实一系列“抢人才”措施,对香港的人才资源有一定改善,这种主动进取的有为态度值得肯定。不过,除了聚焦简化行政程序以便利海外人才来港外,政府还需着眼提升香港的各项软硬件条件,包括改善居住条件及在职文化、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多元发展等,从而增加外来人才来港及本地人才留港的拉力,令更多有识之士能选择在港扎根发展、贡献力量,为香港的继续前行创造坚实稳定的人才保障后盾。

  (记者:何诚;分析师:舒晓叶;工程师:连港东;研究员:陈日嘉)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