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评数据

中评数据:查清永久离港者 需有招

2022-08-16 00:16:43
图1 今年6月以来香港社交媒体涉及电子消费券话题热度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2 近一个月来香港社交媒体消费券话题关注度分布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8月16日电/新一期香港电子消费券已于8月7日发放。香港特区政府稍早前表示有24万人因曾以“永久离港”为由提前提取强积金而被取消本期消费券领取资格,截至8月1日共接获15.8万宗覆检申请,其中10.4万宗覆检成功,引发各界关注。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观测分析香港社交媒体观点数据得出结论:主流民意普遍肯定香港特区政府取消永久离港者消费券资格并放宽部分非永居人士领取的举措具有公平性、普惠性,但不少市民因强积金问题被“一刀切”初审否决(DQ),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负面情绪。

  如图1所示,自6月13日政府宣布新一期消费券领取资格取消“永久离港”人士并新增来港学生、专才等非永久居民的新措施以来,该话题立即引发了香港市民高度关注和广泛议论。一个月后,多家传媒披露有大量市民因提前提取强积金无法获发消费券,此后政府证实有24万人因以“永久离港”为由提前提取强积金而被取消领取消费券资格,但同时也有超过11.8万人申请覆检,而上述申请覆检向媒体、议员陈情的消息被广泛报导。如图2所示,涉及消费券被DQ者覆检的话题占近一个月来消费券议题总关注度超七成,高居首位,成为影响近期香港市民对消费券观感的热点事件。

  如图3所示,此次消费券DQ争议集中在特区政府以“永久离港”提取强积金作为分辨是否符合领取资格的标准认定上。尽管主流民意基本认同永久离港或长期不在港居住者不应享有领取消费券的待遇,但不少市民批评政府以强积金为唯一标准,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这是因为,强积金覆盖率仅约283万人,仅占香香港市民口四成左右,亦明显少于消费券发放人数的630万(如图4)。
 
  而结合图5可知,在申请覆检人士中,最受关注的群体是提前提取强积金后由于其他原因放弃离港,或离港一段时间后选择回流的市民(如曾赴内地工作居住),还有部分网民关注到因自雇或转为家庭主妇等而提取强积金的情况,可见提前提取强积金并非“永久离港”的唯一标准。有社交媒体观点指出,特区政府2021年取消了以BNO为证明提前提取强积金,通过强积金记录反而无法真正识别出这部分已经移民的香港市民。不少民众认为相较于强积金,水电费单、税单甚至出入境记录都更具有代表性亦更为准确,对政府仅仅以强积金为标准的不甚理解。

  除此之外,不断飙升的覆检数字引发网民对政府行政草率等同扰民的批评。许多申请覆检人士批评政府DQ前没有尽职核查,反而要民众费时费力“自证清白”,堪比“惩罚”。有观点指出,大量覆检带来的潜在行政成本高昂,但也有观点认为政府以强积金为标准筛选,或许存在不完美之处,但从行政成本上考量可能是最省时省力的办法,且政府留出充分申诉机会,故总体上并无大碍。

  如图6所示,回顾近两年消费券发放历程,覆检市民挤爆办事处引发民意反弹并非头一回。去年9月初,大量长者因资料不全或出现错误且未及时补交更正而未能领取消费券,人数众多以至于政府不得不延长补交资料日期,并加开办事处以应对大量求助。政府消费券办事处效率低、人满为患的画面,也曾一度触发民意负面情绪。

  对比这两次围绕覆检的同类型争议不难发现,政府决策时想当然,缺乏对于不同特殊群体的人性化考虑,后续处理效率引发长者等弱势群体不便,是引发舆论批评的关键所在。例如,政府选择以强积金为标准DQ消费券,忽略了回流香港市民以及退出劳动市场人士的情况;而政府选择以短信通知本就因为不擅使用电子设备才选择书面申请的长者,也是对于实际情况的考虑不够周全。

  发放电子消费券是一项惠民利民措施,既缓解有需要的民众生活上的困难,同时也能盘活本地经济。而特区政府此次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建议和民意呼声,在限制永久离香港市民士领取消费券的同时扩大消费券受益者,是为了更好集中公共资源,令政策惠及真正为香港建设、贡献的人群。如图7所示,今年第二期消费券扩展至非永久居民后,共接获约30万宗新申请,这一数字和政府因永久离港而取消资格的人数大致相抵。可见,政府DQ永久离香港市民士,节省了本可能浪费的公帑,惠及了长期被排除在此类优惠政策以外的非永久居民,有利于鼓励全球和内地各方人才留港扎根,也获得香港主流民意的肯定。

  中评智库认为,对永久离港者取消消费券领取资格的政策措施,绝对没有什么错,社会各界必须予以大力支持。与此同时,必须通过多方式、多手段,准确有效地查清楚谁是永久离港者,以理服人,不误伤其他市民,是政府部门落实政策必须重视的效能。新一期电子消费券是以“民利”照顾民生、稳定民心、引导民意的重要措施,是体现新时代香港良政善治新风气的好政策!必须更高效、更加耐心细腻、更人性化地处理特殊和社会弱势群体的诉求。

 (记者:何诚;分析师:舒晓叶;工程师:连港东;研究员:宋漾心)
图3 香港社交媒体对消费券DQ话题关注度分布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4 香港强积金用户覆盖率与消费券合资格用户覆盖率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5 香港社交媒体消费券覆检群体关注度分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6 2021年至今香港社交媒体消费券话题负面情绪占比按月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7 近两年来四期香港电子消费券发放人数变化 (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