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库汇聚

朱双一:70年代旅美华人为两岸交流搭桥梁

2019-06-18 00:25:21
厦门大学台研院教授朱双一(中评社 张爽摄)
论坛现场(中评社 张爽摄)
  中评社福州6月18日电(记者 张爽)厦门大学台研院文学所朱双一教授在第七届两岸文教发展论坛上表示,70年代初保钓运动、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席位、尼克松访华之后,港台、西方世界中充斥着妖魔化新中国的一面之词的舆论环境,才开始有所松动和改观,而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批旅美华人重返祖国探亲观光而后带回美国的真切信息。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作品或言谈,却在北美华人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掀起了一股新中国认同的热潮,对于1979年后两岸关系从敌对走向交流,起了桥梁作用,其重要价值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朱双一表示,由于世界冷战与中国内战的交叠架构,1970年代及其前后,全世界的华人分处于基本隔绝的东、西方阵营,双方对于对方的想象——或曰对方形象的建构——也具有十分奇特的呈现。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是有关对方的信息,也许仅是报刊的胡编乱造,坊间口耳相传的小道消息,一些严重失实扭曲的“回忆录”,文学作品中天马行空的虚构,乃至官方有意的扭曲宣传,都很容易被广大民众信以为真地加以接受,很快地被扩大化和固定化——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乃至某种“集体潜意识”。这种现象在台湾格外严重。

  朱双一说,台湾另一波“反共意识形态”建构的热潮,在于“文革”结束后。当时中国大陆的思想主流是“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和平反冤假错案,此前极左思潮下高级干部和大量知识分子遭受“四人帮”等迫害的情况被公诸于众,“伤痕文学”等也应运而生,并迅速传播到台湾。台湾民众在长期的“反共”宣传下,并没有对新中国真实状况的认知,“共产党”在他们心目中,早已成了邪恶、妖魔的化身,因此这些本来是揭露“文革”极左危害的文字到了台湾,经过蓄意的包装展示出来后,台湾读者未谙其背景和原意,因此坐实了其心目中本来就被扭曲、妖魔化了的新中国、共产党形象,从而使弥漫台湾的“反共意识形态”得到进一步的强固化。

  朱双一在研究中发现,70年代初保钓运动、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席位、尼克松访华之后,港台、西方世界中充斥着妖魔化新中国的一面之词的舆论环境,才开始有所松动和改观,而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批旅美华人重返祖国探亲观光而后带回美国的真切信息。他们亲眼目睹了当时中国大陆的情况,不少人诉诸笔墨,为其所见所闻留下记录,并通过撰文、演讲等多种形式,发表了大量的观感。他们有的还将当时处于“文革”中后期的大陆的一些电影(包括纪录片和故事片)以及自己拍摄的幻灯片,带回美国,在广大旅美华人中加以展播、放映,这批作品对于他们亲眼所见的祖国大陆的情景,有生动地描绘,且多给予正面的评价,呈现了与反共宣传截然相反的另一种“新中国”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于新中国的真情认同。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作品或言谈,却在北美华人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掀起了一股新中国认同的热潮,对于1979年后两岸关系从敌对走向交流,起了桥梁作用,其重要价值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朱双一认为,1970年代旅美华人的“新中国”认同,建立在新、旧中国的纵向对比和中国、西方的横向比较上,而又都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因此这种认同是坚固的。像杨振宁、赵浩生等晚年都毅然回到祖国定居,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朱双一表示,“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来到大陆的北美华人、留学生,其大陆观感显得较为复杂,既有叶嘉莹、李黎、李蓝、赵浩生这样始终对中国大陆高度认同的,也有马森、庄因这样虽然对家乡、对中国、对中国文化满怀思念之情,却习惯于用西方所谓自由民主普世价值来衡量新中国的一切,自然对“新中国”难以认同。叶嘉莹、李黎等,当年也许有人认为她们太“左”了,然而三四十年过去了,到底谁是“左”谁是“右”?“左”好呢或“右”好?当时也许看不清,现在回过头来看,却能较清晰地分辨出是非对错来。叶嘉莹很早就认识到不同的文化环境不能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走过曲折路程的刘大任,近年来也对美国在世界各地推销美国式民主却造成各国的动乱加以反省。

  朱双一认为,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事实证明,不管是西方社会制度或模仿西方的台湾,都是问题重重,而在中国实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行得通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完全能够把国家带上富强之路。很显然,对这些“祖国行”作品加以重读,对于总结建国以来新中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有一定的助益的。

  本次论坛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福建省教育厅等指导下,由福建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和台湾世新大学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承办。

  在该论坛上,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就“两岸视域下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岸文化发展合力之探求”、“两岸文化交流的拓展与深化”、“民族文化的共同取向与文化产业发展”、“两岸文化的深耕与融合”和“两岸文化与青年交流的拓展与深化”等中心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