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单田芳去世 传统曲艺传承令人忧虑

  11日,一代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因病离世,再次引发人们对传统曲艺传承的担忧。应该承认,当民众的精神诉求越来越多元,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恐怕很难再现像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这样的评书名家,评书式微似已不可避免;评书艺术的再生,幷非一味面向过去,更要面向未来,评书艺术如何重现繁华、超越从前,还需要一代代评书先生的付出和努力,让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才是对单田芳的最好怀念。 …【详细】

查看往期舆论参考 >>

书缘未尽,醒木犹在——送别评书大师单田芳

  “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道走中央。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句开场,一声铿锵。伴着他沧桑、沙哑的嗓音,英雄豪杰、绿林好汉、乱世枭雄都浮现在听众眼前。   11日下午,评书大师单田芳因病逝世,享年84岁。在他身后,留下的是近6000余小时长的广播和电视评书,以及“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的美名。   15日上午,单田芳生前好友、弟子以及众多评书爱好者来到八宝山殡 …【详细】

有井水处,听单田芳

  前几日,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辞世,引发了众多听众的悼念和缅怀。   我们知道,单田芳评书代表作《三侠五义》《白眉大侠》《隋唐演义》《水浒外传》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曾有一个时期,他那极具磁性的低沉沧桑浑厚的声音“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每天中午和傍晚都会回荡在大街小巷、出租车上、那手握收音机的三五市民中间……有听众说,对于许多“70后”“80后”的男生来说,评书是陪伴他 …【详细】

带走的是江湖,留下的是市井

  人生在世天天天,日月如梭年年年。富贵之家有有有,贫穷之人寒寒寒。升官发财得得得,两腿一蹬完完完。   简短六句话,42个字,虽然措辞朴素,此时翻出来咀嚼,却格外有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熟悉单田芳作品的人,大抵不会对前面那几句打油诗感到陌生——在单先生的多部作品中,这几句话都是作为开书的定场诗出现,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对这首定场诗的特别感情。   30多年前,我还在上幼儿园,当时 …【详细】

世无单田芳,评书与谁说?

  11日下午3时30分,单田芳先生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84岁。同是评书表演艺术家的刘兰芳女士,闻此噩耗,不胜悲痛,感慨道:“单田芳先生艺术精湛、工作勤奋,他把毕生的心血全用在了评书艺术上,创作播出了一百余部评书作品,对评书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   说单先生的评书陪伴了几代人,滋养了几代人的精神世界,绝不夸张。正所谓:醒木在手,道尽千古人间事;折扇轻展,呼出百万铁甲兵。只是一桌、一 …【详细】

单田芳走了,“下回分解”待来人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在评书天地里,很多人对他的评书耳熟能详。11日,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因病去世。   “一生尝遍甘苦,书中说尽情仇”。单田芳用略带沙哑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将人物及其故事说得栩栩如生,一生留下了超过百部评书作品,其中很大部分是《三侠剑》《隋唐演义》这样三四百集的长篇。有人统计,每7个中国人里就有1个在听他的评书。“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足见他在听 …【详细】

传统文化继承 当有“下回分解”

  9月11日,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老师去世了。   消息不胫而走,很多人也通过个人社交网络状态表达了对单田芳老师的哀思。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句话是耳熟能详的评书收尾。评书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曾几何时在中国的万千家庭中风靡,有限的印刷品和电视机的尚未普及,让很多人捧起了收音机“听书”,以至于后来电视机普及之后,人们也依然“念旧”地听着。   包括单田芳老师在 …【详细】

传承传统文化 等不得“且听下回分解”

  送走了单田芳这位全国闻名的表演艺术家,“评书四大家”就只剩下了两位。民间有句话流传: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这句话大概改编自叶梦得对于词人柳永“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评价,由此可以看出单田芳先生在听众之中的呼声。   “评书四大家”是听众对我国四位评书艺术家的尊称,一谈及这四位,有人就把相声界的“帅卖怪坏”四字套用在了他们身上——袁阔成的帅、刘兰芳的卖、单田芳的怪和田连元的坏。 …【详细】

传统文化不能再无“下回分解”

  刚痛别相声大师常宝华,又惊悉评书大师单田芳逝世的噩耗:9月11日,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先生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84岁。单田芳先生博采众长,勇于创新,探索别人不敢涉足的评书题材,形成了独特的“单式风格”。他是一代人的成长记忆,他的去世是我国评书艺术的重大损失。   单田芳先生在一段评书结束时,喜欢讲“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现在,人们也以再无“且听下回分解”来哀叹先生的离去。 …【详细】

更迭的时候到了:探索传统曲艺在网络时代的打开方式

  这个初秋,因为单田芳等艺术大师的辞世而平添了几分伤感。突如其来的讣告引得舆论场陷入集体追忆:“放学了就往家跑,准点打开话匣子”“那沙哑的声音把忠孝节义讲得深入人心”……在几代人心中,单田芳这个名字不仅是评书的代名词,更标注着难以泯灭的文化记忆。   除却因人事代谢而感伤,亦不乏媒体发出“仿佛看见一个时代缓缓落幕”之叹。不知有多少人真正去琢磨,这个“时代”到底何指?当众人缅怀大师,实际在抒 …【详细】

单田芳去世 传统评书艺术如何再生

  9月11日下午3点30分,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84岁。“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单田芳的评书以鲜明的大众化语言特色获得了人们的喜爱。有人统计,每7个中国人里就有1个听过他的评书。   在中国,不知道单田芳先生名字的人恐怕不多。他独特的嗓音一出现,就是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他的评书打通了地域、文化、年龄的界限,陪伴了从30后到90后的几代中国人。他的评书,有 …【详细】

曲艺传承懂得变通才不会走入死胡同

  单田芳先生去世,再次引发人们对传统曲艺传承的担忧。有人说,单田芳先生有6亿听众,在看重数据的新媒体时代,这个数据当然引人遐想。但是,这里的听众不等于“用户”,在这6亿听众里,也没有真正能继承他评书技艺的人。   单田芳先生的父亲兄弟三人都是说评书的,但是父亲希望他不要再说评书了,感觉这个职业非常辛苦,也不受人尊敬。单先生小时候就看了不少电影和连环画,懂得如何利用声音营造画面,他虽然一度去 …【详细】

大师走了 讲新故事的探索还应继续

  9月11日,一代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因病离世,享年84岁。他的离去,勾起了一波回忆。有网友说,“对现在的90后、00后来说,单田芳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是对60后、70后来说,单老就意味着成长的陪伴。”也有人言简意赅:“听到名字,就想起声音!”   “这人脖子可太细了,比擀面杖粗点有限,一把能攥过来,风大都怕给他吹折了。可这脑袋大得非凡,像是擀面杖上顶个大倭瓜,晃晃悠悠的……”这是单田 …【详细】

像单田芳那样演绎好人生每个回合

  11日下午,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去世,享年84岁。   “一生尝遍甘苦,书中说尽情仇。”他的生活经历为评书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一抖扇子,一拍惊堂木,一亮嗓子,一说,就是大半个世纪。“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他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道风景,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   纵观单田芳的评书生涯,对职业的无限热爱与锐意进取,成就了他的辉煌业绩。有人计算过,高峰时一天就有1. …【详细】

 往期回顾

更多 >>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