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禾花雀升级到“极危” 利益链亟待斩断

  近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俗称禾花雀的黄胸鹀的评级,从“濒危”升级为“极危”,距离下一级“野外灭绝”只剩一步之遥,意味着其生存危机已远超大熊猫。在短短13年之内,黄胸鹀从“无危”连升四级到“极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表示,中国部分地区因食用而过度捕猎,是禾花雀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要想让禾花雀之类的候鸟不再沦为盘中餐,必须运用法律利剑斩断利益链,而从源头上讲,遏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无疑更是治本之道。 …【详细】

查看往期舆论参考 >>

禾花雀升级为极危 疯狂捕猎“天上人参”

  12月5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黄胸鹀(俗称禾花雀)的评级从“濒危”升级为“极危”,13年前,黄胸鹀还属于“无危”状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中国部分地区为食用而过度捕猎黄胸鹀是其数量迅速减少的主因。一位曾经参与捕猎黄胸鹀的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黄胸鹀从10年前一天能抓50多只,下降到如今两三天只能抓到一两只,捕鸟成风的背后是暴利作祟,为了出售的品相,贩鸟者会将捕获的黄胸鹀活活闷死。资料显示,过去几 …【详细】

揪心!只用13年,它们就被中国食客吃到濒临灭绝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编制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物种受威胁程度依次分为6个等级,分别为:无危、近危、易危、濒危、极危、野外灭绝。   根据红色名录官网公布的信息,2004年,黄胸鹀由“无危”改为“近危”,2008年为“易危”,2013年为“濒危”,到本月5日变为“极危”。   “极危”,距离下一级“野外灭绝”只剩一步之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此次黄胸鹀的升级是因为“观测显示, …【详细】

禾花雀被吃到极危,还有多少生灵要因“壮阳”灭绝?

  “给我一个物种,我能吃到濒危”,很多“吃货”都曾这样自黑过。现在,调侃正变为现实:近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更新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黄胸鹀(俗称“禾花雀”)从“濒危”升为“极危”。这意味着,13年间,这一可爱的黄色小精灵,已从“无危”变成了比大熊猫还珍稀的物种,且很有可能即将从地球上消失。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我国部分地区因食用而过度捕猎,是禾花雀数量锐减的主因。据报道,上世纪90年代, …【详细】

从“无危”到“极危”,下一个禾花雀是谁

  丹麦生蚝泛滥在网络上求助时,网友曾笑称派出中国吃货能把生蚝吃到灭绝。对于禾花雀来说,这还真不是段子,已接近现实。12月5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官网宣布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黄胸鹀(俗称“禾花雀”)的评级从“濒危”升为“极危”。13年前,禾花雀还属于“无危”状态。“极危”,意味着其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灭绝的机率非常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官网公开的信息称,在中国,为食用而对禾花雀进行的非法诱捕是主 …【详细】

禾花雀已“极危”,畸形的养生文化该收手

  近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俗称禾花雀的黄胸鹀的评级,从“濒危”升级为“极危”,意味着其生存危机已远超大熊猫。(大熊猫去年已从“濒危”降为“易危”)。   短短13年时间内,黄胸鹀从“无危”连升四级到“极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中国部分地区为食用而过度捕猎黄胸鹀,是其数量迅速减少的主因。这与此前穿山甲越来越少,被指是“吃光了”,有着惊人的相似。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进一步地,没有 …【详细】

从“无危”到“极危” 谁来为贪欲与暴利买单

  12月5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黄胸鹀(俗称禾花雀)的评级从“濒危”升级为“极危”,距离下一级“野外灭绝”只剩一步之遥。13年前,黄胸鹀还属于“无危”状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中国部分地区为食用而过度捕猎黄胸鹀是其数量迅速减少的主因。捕鸟成风的背后是暴利作祟,资料显示,过去几年中破获的非法贩卖、运输、饲养黄胸鹀案件中,不乏涉及数千乃至数万只黄胸鹀的案例。   禾花雀是一种身长只有十几厘米的 …【详细】

吃出来的物种“灭绝”是一种耻辱

  12月5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官网宣布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黄胸鹀(俗称“禾花雀”)的评级从“濒危”升为“极危”。“极危”,意味着其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灭绝的概率非常高。红色名录写明了评级提升的理由:迹象显示,该物种数量总体下降速度超出此前想象,幷且在过去11年间变得非常迅速。在中国,为食用而对禾花雀进行的非法诱捕是主要威胁。   在2004年之前,黄胸鹀还被列为“无危”,至 …【详细】

生物多样性:要大熊猫也要禾花雀

  “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4%。各类陆域保护地面积达17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8%,提前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要求到2020年达到17%的目标。”环境保护部副部长黄润秋说。   我国提前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2020年的目标,这可喜可贺。但我们不能只看到成绩,也要看到不足。如虽然大熊猫、东北虎、朱鹮、藏羚羊、扬子鳄等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 …【详细】

 往期回顾

更多 >>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