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南京劫案“报喜不报忧” 权力虚荣作祟?

  中评社北京9月2日电/南京发生劫持人质事件,最初的报道和过去新闻没什么两样:大家先得知,“特警果断开枪,两名人质安全解救”,歹徒被制服;事件继续曝光,事件有了起伏,两名人质中,有一名人质被误伤,脸颊被子弹穿透;但劫匪只是颈部有“擦伤”。南京警方不仅没有公开道歉、深刻反省,反而在真相暴露之后,选择了“拒绝回应”,甚至私下里对人质家属进行“封口”、“要求不得接受媒体访问”。警方的遮掩,只会使自己面 …【详细】

查看往期舆论参考 >>

南京劫案:解救行动不能算“成功”

  8月30日下午,江苏南京发生一起歹徒劫持大巴车内乘客的恶性事件。南京特警赶到后劝说无效,于14时50分左右第一次开枪,没打中歹徒却将子弹射到了人质李先生脸部;半小时后,狙击手第二次开枪,但也只是擦伤了劫匪脖颈,众警察上前扭住了劫匪并解救了未成年人质。(8月31日《现代快报》)   尽管当地警方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解救行动,但它在网络上受到了一些网民的质疑。   公安机关处置劫持人 …【详细】

公安学者分析人质解救过程:处置有些过于仓促

  就市民和网友提出的一些质疑,记者采访了安徽公安职业学院治安系副主任张兵,他表示,从目前所知的情况看,“这次行动过于仓促、草率了”。   “根据相关规定,我们在培训学员时也都会告诉他们,开枪有四要素。”张兵说,警察开枪应当满足“判明情况、暴力犯罪、情况紧急、先行警告”4个条件,根据南京人质事件目前公布的情况看,警察到达现场,了解现场所有情况,劫持人质也属于暴力犯罪行为,“但是是否情况紧急就 …【详细】

南京人质事件真相不该被劫持

  南京发生劫持人质事件,最初的报道和过去新闻没什么两样。大家先得知,警方成功处理,人质成功获救,歹徒被制服。事件继续曝光,事件有了起伏,两名人质中,有一名人质被误伤,脸颊被子弹穿透;而劫匪只是颈部有“擦伤”。   真相不是警方主动公开的,而是记者像挤牙膏一样慢慢挤出来的。民众议论哗然在情理之中。一者,在公共场所抓捕杀人嫌犯“打草惊蛇”,行动也许值得商榷;二者,总共只开了两枪,一枪误中人质, …【详细】

拒绝回应绝非上策

  8月30日,南京大巴人质劫持案一名人质遭警方误伤。伤者家属表示,警方曾要求不得接受媒体访问。记者就此试图采访南京警方,遭到婉拒。南京市公安局信访室表示:“领导说了,该发布的信息在网上都发布过了,不再接受媒体采访。”(9月1日《京华时报》)   无论是在南京警方的官方微博,还是警方向媒体提供的通稿之中,我们所被告之的都是,“特警果断开枪,两名人质安全解救”,而丝毫没有提及人质是否受伤以及怎 …【详细】

南京大巴劫持案:拒绝回应是更大失败

  回顾一下几天来有关“南京大巴劫持案”的信息,不难发现,媒体和舆论实际上都经历了一个极富戏剧性的“被忽悠”过程事情最初,无论是在南京警方的官方微博,还是警方向媒体提供的通稿之中,我们所被告之的都是,“特警果断开枪,两名人质安全解救”,而丝毫没有提及人质是否受伤以及怎样受伤。随着媒体调查的深入,完整的事实真相才逐渐显露:原来,该起人质劫持案,不仅有人质受伤,且系警方开枪所致,人质受伤程度也远超过绑 …【详细】

南京的人质解救行动是失败的

  8月30日,在江苏南京发生一起歹徒劫持大巴车内乘客的恶性事件。综合《现代快报》和其他一些媒体的报道可知,当天下午13时左右,4名负有命案在逃者乘坐的长途大巴抵达南京长江三桥收费站,在警察上车检查时,其中一名歹徒持刀在车内劫持了乘客李先生父女两人。南京特警赶到后,因劝说无效,于14时50分左右第一次开枪,没打中歹徒却将子弹射到了人质李先生脸部,半小时后,狙击手第二次开枪,但也只是擦伤了劫匪脖颈, …【详细】

就枪击人质事件六问南京警方

  8月30日下午,南京长江三桥收费站发生歹徒劫持大巴车内乘客事件,综合北京、江苏、安徽等地媒体的报道可以知道,在处置这次事件的过程中,南京警方贸然开枪重伤人质。本网昨天发表题为《一次并不成功的解救人质行动》,对此提出了批评,并进行了原因分析。   今天一些媒体的进一步报道则表明,在这一事件中,南京警方失误或错误之处,并不只是在于误伤人质一件事,更多的疑问尚未解决,南京警方难辞其咎。 …【详细】

解救人质不是在玩冒险游戏

  8月30日,南京大巴劫持案中一名人质在解救过程中遭警方误伤,被子弹射中脸颊,目前仍在ICU病房。其家属称警方承认开枪误伤,并将支付治疗费。专家指警方第一次开枪未击中劫匪,却射到人质面部,是典型的失败行动,并很可能因此激怒劫犯,危害第2名人质生命安全。(9月1日《新京报》)   南京警方此前曾称,这是一次“成功”的解救,但本应属解救行动重点保护范畴的人质,在处置过程中却被警方误伤,至今仍躺 …【详细】

南京人质案有悖“伤害最小”原则

  8月30日,南京发生命案在逃人员劫持人质案,经过两个小时的对峙,警方狙击手开枪击伤持刀歹徒,救出被其劫持的小女孩。但南京警方的处置是否合格却遭到了各方质疑。   一个最简单的疑问来自8月31日的《新京报》报道,警方为什么没有隐蔽行动?四名嫌犯,其行踪早已在警方的监控之下,甚至连他们坐哪辆车往何处去都一清二楚,那么,警方为什么非要在乘客众多的大巴上展开逮捕行动?可惜的是,南京警方对“为何不 …【详细】

歹徒劫持人质,警察执法应遵守最小使用武力原则

  歹徒劫持人质,警察开枪竟然打偏击中人质面部,但在事后警方向新闻媒体提供的通稿中,却只说成功解救人质抓获歹徒,而丝毫没提及人质受伤。真相被披露后警方被质疑现场处置不当,这是8月30日下午南京劫持人质事件发生后出现的戏剧性一幕。   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当初特警顺利将歹徒击毙,救出人质,是否就会有一个光荣的大结局呢?从以往的惯例看,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如由此进行推断,这次南京人质事件最大纰漏是出 …【详细】

理性对待解救人质的复杂性

  8月30日,南京大巴劫持案中一名人质在解救过程中遭警方误伤,被子弹射中脸颊,目前仍在ICU病房。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解救人质是一种风险极高的工作,那真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解救成功,皆大欢喜;如果失败,不论对人质及家属,还是社会公众,都不好交代。而导致失败的原因,很多时候既不可预见,也不可控,稍有闪失,即是满盘皆输。   南京警方此次解救人质行动,不论专家观点,还是在公众视角上,都有 …【详细】

面对失败 警方应正视 公众要宽容

  南京发生劫持人质事件,媒体的说法与警方出入很大。从媒体逐步披露出来的处置过程来看,第一次开枪打中人质,25分钟后,再次开枪才打中劫匪。据媒体采访有关专家说,公安机关处置劫持人质行动中,确保人质安全、避免激怒劫持人,是最起码的要求,警方第一次开枪,没有击中劫匪,却射到人质的面部,是典型的失败行动,并很可能因此激怒劫犯,危害第二名人质生命安全。显然南京的人质劫持事件,不能说是“安全解救”,而是一次 …【详细】

人质事件报喜不报忧 虚骄的权力虚荣

  8月30日下午1时左右,南京长江三桥收费站北侧,一辆安徽淮南牌照的大客车被歹徒劫持。大约两小时后,南京警方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信息:“……将嫌疑人阳兵开枪击伤后擒获,两名人质安全解救。”事后警方向新闻媒体提供的通稿,丝毫没提及人质受伤。南京当地媒体也做了无人质受伤的报道。然而,网络上网民的质疑声随即出现:“南京特警,你有何脸面说人质成功获救?请问躺在省人医抢救室里的李姓伤者是不是车内的人质?” …【详细】

人质解救 应有勇气接受失败

  昨日,南京大巴人质劫持案中,人质之一李某的家属向记者证实,李某脸颊受枪伤,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外科ICU病房接受治疗,现李某伤情有所好转。有知情人士称,人质李某在警方的逮捕行动中,被警方开枪误伤,击中脸颊,伤情严重,正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外科的ICU中接受治疗。   就在日前的一些报道中,无论是当地电视媒体,还是其他传统纸媒,我们都看到有这样的话,“为确保人质安全,警方果断处置,将嫌疑人阳兵开枪 …【详细】

文过饰非的“安全解救”需向公众道歉

  南京劫持人质事件,被当地警方描述为“安全解救人质”;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民众称“狙击手不简单,人质安全获救,嫌犯被擒,这样的解救很成功”。但是,随着网民质疑和记者深入采访,这起很“安全”的人质解救行动,却越来越暴露出“有惊有险有伤害”的事实。   纵观南京警方解救人质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存疑之处。比如,南京警方已然得知杀人嫌犯乘坐的大巴车可能途经南京,大巴车车牌号码以及由此引出的抵达南京的 …【详细】

“大巴劫案”人质解救不必讳言“失败”

  南京大巴人质劫持案中,据人质李某亲属吴先生称,李某确实受了枪伤,子弹由左侧面颊打入,由右侧面颊穿出。李某面部骨折,现已经由钢板固定,数颗牙齿脱落。李某的喉咙插了一根呼吸管,不能说话,但意识清醒。吴先生称,南京警方已向家属承认,李某的伤是警方开枪误伤所致,并表示李某治疗产生的费用由警方支付。记者试图联系南京警方,但南京市公安局宣传处芮(音)姓处长、许(音)姓科长及浦口分局宣传部门王姓主任均未接听 …【详细】

 往期回顾

更多 >>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