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赵灵敏:中国为什么没有《经济学人》?

http://www.CRNTT.com   2013-04-06 09:37:58  


《经济学人》被公认代表了全球最优质的新闻报道标准。
  中评社北京4月6日讯/新加坡联合早报今天登载赵灵敏的文章“中国为什么没有《经济学人》?”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其成熟成功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世界的认识水平;但没有高水平的学术支持,没有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仅靠外交部的官员是没有办法实现这一目标的,中国没有《经济学人》的现实,昭示了中国走向世界注定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日前,中国新任国家主席首次出访,引发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快速上升的国际地位。事实上,中国的崛起是新世纪以来国际格局最重大的变化。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石油和铁矿石进口国;与此同时,2012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超过8000万人次,位居全球第三,到国外工作的中国人超过100万人。可以说,中国的利益已经遍布全世界,无论是中东的局势还是非洲的政变,无论是南美的暴雨还是太平洋岛国的骚乱,都与中国息息相关。

  尽管如此,中国迄今为止还没能产生一个能得到全球同行广泛认可的、以国际报道为主的媒体。《环球时报》、《国际先驱导报》、《青年参考》、《环球》等报纸杂志是中国目前少有的几份主要报道国外情况的媒体,但无论是其价值观还是报道质量,与《经济学人》这样的国际一流媒体仍有不小的差距。也因此,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难以为外界知晓,能传递出去的则往往是民族主义的叫嚣,这对中国提升国际形象和软实力殊为不利。

  提起中国媒体的处境,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新闻审查。但事实上,新闻审查主要针对的是国内报道,在国际报道上,除了在朝鲜问题、越南政改等少数领域有禁区外,中国媒体的国际报道空间并不比国外同行少多少。显然,在这个领域拿新闻审查说事,并没能触及到问题的根本。

  是什么阻碍了中国出现《经济学人》呢?在笔者看来,其中的原因除了中国媒体本身的发展水平之外,还包括中国对外部世界缺乏兴趣,学界智力支持不足等深层次问题。中国没有《经济学人》,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对成为大国、走向世界缺乏准备的现实。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