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的“保增长”与“保民生”

http://www.CRNTT.com   2009-03-08 07:09:52  


 

  自从四万亿刺激配套在去年11月出台以来,中国政府和民间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这笔钱究竟如何用、用在何处,是否会被浪费、被滥用。而随着此次人大会议的开幕,中国全社会对此问题的关注再次升温。在前天的人大会议上,温家宝强调,绝不能把钱用于重复建设和一般性加工业,“每一分钱都来自人民”,“钱到哪里,审计就跟到哪里”,这显然是对上述疑虑的回应。

  而在昨天的记者会上,国务院发改委主任张平也具体介绍了四万亿的主要去向:民生工程、“三农”、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节能环保和技术进步。在全部实施过程中,中央政府将派特别检查组进行监督,他们将“长住地方,对中央负责”。

  从上述种种信息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中国政府的基本思路,那就是把追求长期目标与解决眼前困难相结合,把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保八”是目标,保民生是基础。因此,在四万亿配套中,除了基建投资占1万5000亿之外,其余大部分资金将投入民生和教育项目上,包括改善医疗卫生体系、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扶持“三农”、为低收入家庭和无房户建设住房、协助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及促进“家电、农机、汽车和摩托车”下乡。

  将“保增长”与“保民生”挂钩,在本质上是实施经济转型战略的前奏。多年以前,中国政府就在试图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但因为当时国外市场一直需求旺盛,有钱可赚,结果导致转型战略难以迈出大步伐。直到外部市场萎缩之后,内需不足的缺陷才更加凸显,这是过去多年不重视培育内部市场的后果。现在,中国政府似乎已痛定思痛,决心乘势启动经济转型的进程,行动固然是迟了一些,但若取得成功,中国必将会迎来另一个充满潜能的发展机遇期。

  越是在困难时期,政府的角色就越是重要。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中国政府快速而有效的决策与反应是值得称道的,其独特的政治体制在危机时刻发挥了独特的优势。中国的经济转型必须成功,不能失败。因为这不只攸关中国自身的前途,而且也会牵涉到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利益。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