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评月刊:两岸融合发展挑战与建议

http://www.CRNTT.com   2024-02-15 00:02:10  


 
  1. “想来的看不上,看上的不想来”

  台湾工业总会202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大陆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台资出走转移的主要力量,其中又以纺织与塑橡胶类企业占比最多。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电子类组装代工厂整体搬迁的情况并不多见,但这些企业正在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大陆以外地区。与上述“存量”投资的动向同样重要的是“增量”投资的变化。根据中国台湾地区“经济部”投资审查委员会的数据,2016年至2018年之间,台湾地区在陆投资三成以上均为电子零组件制造业、电脑电子及光学制品制造业。然而,在2019年这一比例大幅降低,批发零售业取代了电子业成为台湾地区赴陆投资的重要领域。由此可见,尽管撤离大陆的台资占总体台资比例并不高,但战略性制造业台资赴陆投资的比例却有明显降低的趋势。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说,台资企业正在对大陆进行“选择性脱钩”,即在服务业与零售业领域,台资企业对大陆投资的热情不减,但是在关键部门、战略性制造领域,台资企业的投资热情正在迅速降低。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大陆各地的经济发展同样也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各地正在以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为目标,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年度上市公司数量等为评估指标……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台资企业投资领域与地方政府工作重心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错位:想来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地方政府未必“看得上”;地方政府“看得上”的台资企业,企业未必愿意来。因此,在企业投资意愿与政府引资意愿之间存在错位的情况下,如何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是落实《意见》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挑战。

  2. 社会融合的“产业基础”削弱

  在社会融合领域,一个容易忽视的现象是,社会融合不仅需要社会基础,同样也需要产业基础。2018年至2020年,笔者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唐桦教授共同组建的研究团队,针对两岸社会融合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在苏州、上海、厦门、福州、泉州、东莞、深圳做了多次的田野调查。从问卷数据以及访谈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社会与社交融入方面,珠三角的台湾同胞与长三角和福建省的台湾同胞相比,融入方式更有特色,并且在当地有更多的本地朋友。②在大众的常识观念中,从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似乎要更好于珠三角地区;从文化渊源与习俗相近性的角度来看,福建省更是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那么,在这些方面看上去都不具有独特优势的情况下,为什么在珠三角生活的台湾同胞能够更好融入当地社会呢?这其实与珠三角对外开放以及融入全球化的特征紧密相关。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融入全球化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个特征是,珠三角充分利用侨乡优势,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将吸引外资的任务与权限下放至基层甚至是自治的村镇,因此珠三角对外开放的过程某种程度上说是社会主导而非政府主导。③所以,台资企业与村镇以及村镇居民的关系远远胜于他们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第二个特征是,珠三角的台资与港资企业多为中小型且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一特征导致的结果是,在这些台资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吸纳了更多的大陆本地企业进入到台企的供应链体系当中。与珠三角地区相反,长三角地区的台资企业的行业特征更加复杂多元。在这里既有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同时存在着大量规模大且技术含量高的企业。这些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企业往往携带着他们下游中小型供应商整体离岸搬迁,在大陆投资设厂。因此,长三角地区的台资企业往往更容易形成内部的“飞地经济”,从而大大降低了与当地本土民营企业的生产合作程度。④所以,虽然同样是台资企业投资集中的区域,但是企业对当地社会的镶嵌程度却截然不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