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目标达成、风险管控与福建实践

http://www.CRNTT.com   2024-01-08 11:19:19  


 
  (二)完善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提升对“高等教育安全”和“学术交流安全”两个类别内容的安全监督与管控

  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是一个以大陆为主导的尊重差异的融合式发展体系,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亦是如此。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高端和龙头,又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引导两岸各族师生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⑥。从完善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的视角看,深化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应高度重视和提升对“高等教育安全”和“学术交流安全”两个类别内容的安全监督与管控。强化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目标达成、政策措施优化和风险管控,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应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统一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同步承载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和解决更为重要、更为长远的治理台湾问题奠基等重大历史使命。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核心课题,坚持“国家所需,两岸所长”的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方向,既是对“前店后厂”新时代的基层逻辑的借鉴,也是融入式发展新时代的基础逻辑创新,更是推进两岸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深层次国家理性。

  强化风险防患,进一步完善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办学风险管理等相关政策措施。教育主权是国家主权和文化主权的逻辑延伸,是国家主权的下位概念。教育主权是完整主权政治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教育主权,国家的教育文化安全就会受到外部的干扰,没法形成对下一代的独立自主教育,内部的安全将大打折扣,进而侵害国家的整体安全。

  要明确民进党当局顽固谋“独”的巨大危害和恶劣影响,深度认知建构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风险管理和防患化解机制的重要战略意义。建议尽快研拟《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若干原则规定》,出台《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实施细则》等相关法规,明确大陆对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引领权与监管权。

  (三)进一步完善深化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

  顺应新时代新要求,进一步完善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政策措施。坚持“政策先行、措施优化、评估监管、机制创新”原则,在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已出台的各类相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或规范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研拟出台《两岸高等教育对标提升计画》《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规划》《关于海峡两岸高校双向合作示范协议》《关于海峡两岸学术交流的若干规定》《两岸高校名师双向聘任行动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性规范,实现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向两岸统一目标迈进。

  高标准落实好两岸青年学习就业创业和社会融入,应成为大陆相关高校的重要考评指标体系。结合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新使命与新任务,强化对登陆台湾青年政治态度研究与趋向引导。研拟出台《两岸青年学习就业创业成长教育计画》,强化专业培养+教育培训+祖地时空走廊建设+岗位安排+创业支持。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推动大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实现制度化转型。牢牢掌握推动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主导权,遴选和对接“九二共识”先行高校,建构常态化高等教育合作机制。进一步细化和建立台湾青年赴大陆交流、学习、工作、创业政策保障解读谘询制度,畅通政策落实辅导窗口;加快法制化建设进程,围绕台湾青年教育权、发展权、保障权及其秩序义务和红线底线等同等待遇问题,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推动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法制化进程。

  遵循教育合作发展规律,对标推动大陆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纵观高等教育对外合作发展规律,历来均是弱校、弱区寻求强校、强区建立合作与交流机制。建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要进一步向高等教育倾斜,鉴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公益性和特殊性,建议采用政府投资建设为主,市场配套调节为辅的“一校多策”目标管理责任制,拓展智慧校园建设内涵与覆盖面,对标并超越同类高校和其他层级学校,明确细化高质量对标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具体指标,扩大优质高等教育体量;同步加大台湾各类优质教育人力资源的引入,建立健全登陆台湾教师的全员常态化岗前脱产1-2年的教育培训、继续教育、短期集训制;扩大优质教育体量。按照高水平、国际化、市场化对标发展新理念,加快建设大陆一流学校群、一流学科群建设,打造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建设,形成以点带面的大陆高等教育高质量超越。

  (四)提升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目标达成度

  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是一项重大的理论与实践命题,其服务国家统一的使命担当既是教育学领域要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要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蕴含夯实和平统一基础,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政治目标,肩负培育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以文教、产教融合发展,提升两岸青年的社会融合等目标体系是清晰的。建议建立健全登陆台湾青年稳定的再学习再就业创业的政策与制度安排,有组织地为登陆台湾青年提供带奖学金的高等教育专业技能学习、国情教育和成长教育引导,有组织地围绕培育两岸共同记忆,搭建高水平的稳定的就业创业传帮带工程,让更多的优秀两岸青年在培育共同记忆中共同成长和工作,留住台湾青年、发展台湾青年,感召更多优秀中华儿女加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者行列。

  (五)发挥好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外溢效应,推动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

  激发其外溢经济融合功能,服务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建议对标相关省域“十四五”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研究两岸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对接地图,推动两岸高等教育与两岸民间社团、两岸工商企业商会、两岸宗亲、宫庙及其他经贸文化社会交流团体与高校对接合作,藉助市场和社会力量,实现共同发展。补齐两岸医疗、科技等一流专业、一流学科交流合作短板,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合作创新机制,带动和深化两岸医疗和康养产业合作,尤其是发展好两岸银发康养事业、中华餐饮文化产业,带动台湾中小微企业登陆发展。推动两岸冷链物流服务合作,加快发展金融服务、数字经济、工业设计、旅游等合作和两岸现代农业合作,培育好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影响经济领域融合发展的新机理。

  激发其外溢社会融合功能,服务两岸社会融合发展。两岸高校要强化对台胞台企同等待遇的理论、政策与实践研究,做大做强两岸高等教育合作,为两岸青年共同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同等待遇,实现两岸青年社区基层高质量就业创业合作发展。通过两岸文教产教融合发展基地建设,为台商子弟、中小微企业主、教师、医护人员来大陆求学、执教、执业、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与台湾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高校,先行实现交流融合、参与融合、利益融合、规则融合,建设机制与结构紧密相连且具有固定互动规律的因果关系,深化两岸社会融合。

  激发其外溢文化融合功能,服务两岸文化融合发展。建议强化两岸根祖脉优势,做好两岸高校根脉亲情文化交流与对接。强化两岸的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四大纽带”,深化寻根谒祖、信俗交流与合作;发挥两岸高校专家、名师团队资源优势,推动两岸共写史书、共编教材和读本、共创作品,利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做好台湾文教再中国化的人才储备和教育准备;建设闽台历史地理文化研究院群、两岸一家亲研究智库群,为深化两岸文化融合发展提供决策谘询服务和智力支持;推动两岸青年共同瞭解熟悉和热爱两岸共同的文化话语体系,生成两岸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凝聚两岸人民共识,实现心灵契合。

  (六)积极推动两岸高等教育规范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

  注重政策措施前置模拟试错实验、过程监管、后续评估工作。加大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建设与投入,发挥两岸高等师范院校的特殊作用,在建构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政策实施、政策评估、政策回馈、政策完善等全过程政策调控体制机制方面做出特殊贡献。建设国家级两岸教育融合发展督导平台和国家级智库平台,做好相关政策实施的事前政策模拟、效果的事后评估、政策评估结果回馈与升级等规划、实施与监管工作。提升应对挑战、化解风险和综合倡导能力。应对复杂严峻的台海局势,应贯彻落实好“反分裂”“反干涉”的中央对台工作重要部署,精准施策,提升应对挑战和化解风险综合能力。在两岸信息、人员、高校交流等诸多方面,既要善用互联网信息,在渠道、形式与内容上实现新拓展,又要把握好两岸教育融合发展的尺度和教育安全底线。

  摆脱路径依赖,开拓创新探新路。要赓续红色基因,建设“一国两制”博物馆,建设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的殿堂,书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初心教材。要鼓励两岸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两岸青年融合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积极探索和研究如何妥善利用和藉助微信、QQ、微博、抖音、快手、Facebook、Line、Instagram等两岸青年使用广泛的社交软件和通讯平台,逐步畅通互动交流渠道。培养两岸青年新媒体专业人才,开发两岸青年喜闻乐见的短视频、漫画、歌曲等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视觉新空间。

  依托“云技术”,创新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新空间。整合“高校线上教育联盟”和“数字图书馆”功能,建设“云大学联盟”,建设“数字大学”,推动两岸教育融合发展融入数字中国格局;研究两岸教育融合发展人才培养、专业课程、教材体系、数字化教育资源和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建设两岸远距教室、网络大学、电子图书馆、云学术交流平台,向岛内免费开放,同步向广大海内外爱国爱乡侨胞开放。⑦

  建设海峡两岸青年交流中心、涉台教育培训中心、海峡两岸产教融合发展基地、海峡两岸文教融合系列模拟实验室、台湾文化溯源工程与闽台文化教育融合博物馆。打造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基地(智库)、深度交流基地、文化实践基地、教育教学基地、项目孵化基地。建设闽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示范基地,赋能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建设。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名单》,http://www.moe.gov.cn/。

  ②教育部网站发布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https://wenda.so.com/q/1678771986217531。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7337454667190209&wfr=spider&for=pc。

  ④党的十八大以来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合作情况,https://roll.sohu.com/a/586500501_243614。

  ⑤林和平.积极探索闽台教育融合发展新路努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4454238712478309&wfr=spider&for=pc。

  ⑥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10-26。

  ⑦张文东、雷培梁、孙柏璋、林晓萍: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高等教育支撑体系探略,中国高教研究,2022-02-24。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10月号,总第310期)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