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徐博东:与《中国评论》的不解之缘

http://www.CRNTT.com   2018-09-09 00:13:19  


 
  此后不久,因缘际会,我受晓波兄的影响和家泉老的提携鼓励,从台湾史研究领域转向当代台湾问题研究。后来伟峰兄也从中新社调出,受汪道涵之命赴港主持创办《中国评论》月刊。从此,我与伟峰兄成了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他在涉台舆论传播阵地,我在台湾研究领域,共同为两岸关系发展、祖国统一大业出力。

  二、“南林北徐”的由来与《中国评论》

  记得有一天,好像是1997年冬,伟峰兄与建闽兄突然来我的研究室找我。时值傍晚,我们一起到学校附近的小餐馆用餐。他告诉我,他们正在香港筹办时政评论杂志——《中国评论》,希望我今后能多多赐稿,鼎力支持……。那时候,我在大陆台湾研究界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勉力支撑着一个既没有经费、又没有研究人员的“台湾研究室”,被台湾媒体戏称为“既当校长又兼撞钟的一人研究室”。伟峰兄居然如此“礼贤下士”,看好我,百忙之中亲自登门造访,真令我有“受宠若惊”之感!记得伟峰兄还专门谈到,说我很有眼光,对民进党的研究十分重要,弥补了大陆台湾研究的“短板”,很有“前瞻性”云云。

  次年,《中国评论》在香港顺利创刊,并在当年的第三期上首次刊发了我写的一篇小文,题为《民进党“台独”转型不可逆转》。该文发表时,伟峰兄还专门加了一段编者按:“大陆学界中研究民进党的学者堪称凤毛麟角,而‘南林北徐’是其中之佼佼者。‘南林者’,厦门的林劲教授也。‘北徐者’,即本文作者徐博东。徐博东教授自一九八九年开始,专攻民进党研究,其研究不仅是资料研究,更多的是与民进党人士的交流接触的实际研究,所以,他的体会尤为深刻,思考也就能突破框框。”从此,我便浪得江湖,名不副实地在两岸学术界领受着“南林北徐”的桂冠。如今我已退休多年,淡出了大陆当代台湾研究界,虽然仍在关注,但早已落后形势,只能算是台湾问题研究的“票友”了,但“南林北徐”仍不时有人提起,实在惭愧!而始作俑者,正是二十年前《中国评论》的这篇“编者按”。不过,应该坦承的是,受到伟峰兄的肯定与鼓励,打那以后,我对民进党的研究确实是更加努力上心了。以后,《中国评论》又先后发表了好几篇我的研究论文。伟峰兄说:“23年来,博东兄很多思想火花,都是在我服务的媒体平台点燃的,他的很多文章,我是第一个读者。”有没有“思想火花”不敢说,但多年来因为我的拙作,让伟峰兄费了不少神,少睡了不少觉,那倒是真的!

   三、“抱团取暖”见真情

  2000年,台湾政党轮替,民进党上台执政。为因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当年12月,我从中国社科院台研所“挖”来已有10多年台湾研究经验,尤其是对民进党和台湾军事、两岸关系都有深入研究的年轻学者朱显龙教授任副手,将北联大“台湾研究室”升格为“台湾研究所”——由原来的“路边摊”变成了“大排档”(王晓波语),引起了海峡两岸各方的普遍关注。

  研究所成立当日,伟峰兄专程从香港赶来出席挂牌仪式,后来又安排他的编缉部主任罗祥喜对我进行了一次专访。祥喜兄早在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任职时就与我熟识,也曾经是显龙兄多年的同事。当年《中国评论》5月号,刊发了由祥喜兄亲自执笔撰写的专访稿——《徐博东:中国大陆民进党研究的拓荒者》,对我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这给我们很大的鼓舞。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