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月刊:分裂势力塑造台湾版想象的共同体

http://www.CRNTT.com   2024-01-02 00:03:12  


 
  2.渲染大陆“武力胁迫”,激发台湾民众“共同苦难的压力和抵抗外来力量的共同需要”。策动并利用台海战争危机态势,借助俄乌冲突推波助澜,曲解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的复杂背景,鼓噪大陆特定期限“武统台湾”;指称大陆正以“灰色地带行动”单方面“胁迫”统一,攻击大陆和平统一攻势为“认知作战”、惠台政策为“统战阴谋”,渲染“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恐吓台湾民众。

  在此操作下,大陆反“台独”、反干涉行动被曲解成台湾全民的“共同苦难”,台湾民众原本“两岸同属一中”的传统认知,向“宗主国与殖民地”“大国与小国”“侵略者与被侵略者”方向蜕变,部分民众的美式“独立战争”意识随之滋生;不同群体、利益集团及其政治代表之间的内在矛盾,在“抵抗外来力量的共同需要”下时有缓和或搁置,原本不同程度“亲陆”、坚持一中传统立场的特定议题情况下不得不与大陆“划清界限”“一致对外”。今后如两岸剑拔弩张态势长期化,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敌视和仇视亦可能持续加深,传统中国国家民族认同进一步淡化、变质。

  3.制造“民主自由”与两岸统一根本对立,建构台湾民众新型“台独”认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研究民族运动应将意识形态对民族的创造作为中心问题,“正是意识形态促成相同族群、语言和文化的社会走上分离主义,也正是意识形态危机成为新型民族主义的动力和契机”(秦辉《民族主义研究中的老问题和新困惑——关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民族主义研究》 《读书》2016年第7期P19-P33)。意识形态是历代台湾当局谋“独”或拒统的主要工具之一,在美国重建国际意识形态阵营的今天,“台独”分裂势力竭力把该工具极大化。他们把国家民族认同与政治制度认同挂钩,用两岸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分歧,重塑“联美谋独”的“道义”和国家民族认同基础。

  他们把两岸之间“台独”与反“台独”、统一与反统一之争偷渡为“自由民主”与“威权专制”之争,祖国统一曲解为“自由民主政权沦陷”“接受共产党专制统治”,把香港国安立法污蔑为“结束一国两制”“一国一制”。新“台独”理论鼓噪,2000年民进党执政遭遇全球化造成的第一轮民主合法性危机。国民党2008年重新执政后,促使台湾产生“公民民族主义”崛起,并取代民进党成为实质上的政治反对势力。此前,台湾这个“共同体”的“一起做决定”的事实,“过往撕裂的认同立场逐渐产出共识,继而由(传统的,即历史、血缘、文化的)‘民族主义’进入到‘公民民族主义’”;目前两岸对抗源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水火不容,“在台湾与中国间的矛盾分裂,源于双方的社会发展,乃沿着不同的轨道发展。当台湾已经达到西方民主政治之水准,而中国(大陆)仍停留在党国封建体制中”,故“中国此时任何统一方案的完成,都会是历史的悲剧”“今日香港,明日台湾”。赖清德提出“和平保台”“反共不反中”,其意也在凸显两岸意识形态对立,煽动民众新型“台独”认知,博取选票。民进党还放大西方意识形态阵营实力地位及挺台“决心”,贬低大陆发展前景,渲染东西方文明冲突,激发台民众对统一恐慌感和拒统谋“独”信心。2022年10月15日,台湾学者黄哲翰、谢达文在台北举行《“台湾认同”之后,“中国威权”阴影下的公民民族主义》对谈,就台湾在外有“中国威权侵逼”威胁,内有共同体想象再次离散迷途下,台湾共同体想象的最终答案是什么等问题,进行鼓噪误导(谷歌搜索:活动预告“台湾认同”之后,“中国威权”阴影下的公民民族主义)。这些年来,台民众反共、仇共意识进一步强化,反“一国两制”比例攀至90%以上,两岸新的国家民族认同结构性壁垒日渐成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