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美智库中国通戴博:从《北京人在纽约》起步

http://www.CRNTT.com   2017-07-30 00:10:11  


戴博是中生代美国中国问题专家 资料相
 
  因缘际会学中文 怀念美中黄金期

  因缘际会,戴博学中文,认识中国全是大学毕业以后的事情。之前他跟中国的缘份只有10岁时暑期看的卡通片《查理陈一家》和少儿小说《六十个父亲的房子》。生活周围没有多少华人,那时遥远而封闭的中国跟他居住的这片美国老工业区似乎也没多少干系。

  大学本科主修美术和美国文学的戴博1984年从家乡的雪城大学毕业后,深感文科生不太容易找到好工作,想周游世界又没钱。正在这个时候,机会来了--美国国务院招考外交官,要培养中文人才。戴博参加考试过关,被录用了,在美国和台湾各学了一年中文。1987年,25岁的戴博被派到美国驻华大使馆担任文化二秘,他与中国因为“当外交官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结下的缘份就此铺展开来。

  “那是中美关系的黄金时代”,戴博如是评价1989年之前的中美关系。他说,那时双方都很宽松,互相充满好奇。戴博自称运气好,那时中国文艺界还没有“大腕儿”的概念,他在北京认识了姜文、濮存昕、崔健等同龄人。这批中国的新生代文艺精英对美国文化的兴趣很大,而那时住在北京会说中文的美国人并不多。他们经常开派对,“混”在一起。而现在美国的小伙子不再有机会,能与中国的“大腕儿”混在一起了,中国人也变得越来越现实了。那时姜文成了戴博最要好的中国朋友之一。戴博说,从姜文那里,他学到好多东西,包括中国的语言文化和讲义气的品德。

   阴差阳错演大卫 不悔不进演艺圈

  因为这层关系,戴博在偶然的机会,出演《北京人在纽约》的大卫·麦卡锡的角色。那是1992年,《北京人在纽约》来美拍摄,这是中国电视界首次从银行贷款专门来美拍摄电视剧,只有150万美元要拍21集。按照原来的剧情,“郭燕”后来嫁给由陈道明扮演的台湾商人,但是拍摄了三四周之后,陈道明觉得台湾商人这个角色不真实,提出修改意见。由于时间紧迫,无法大动手术,陈道明退出了剧组,于是台湾商人的角色后来被改成了美国商人大卫·麦卡锡。

  1992年感恩节,正在康奈尔大学当中文老师的戴博接到姜文打来的电话,被告知他正在纽约拍戏,问戴博能否去纽约见个面。结果戴博一去就被拉上去拍戏,有点救场的意思。阴差阳错地,戴博一夜之间成了大卫。戴博说,自己没学过表演,没有演技,但是他们没办法,只有接受。第二天戴博就跟康奈尔大学辞职,全心跟着他们拍戏。他们都知道《北京人在纽约》会很轰动,但是戴博不知道,他连剧本都没来得及看完,往往是第二天要拍什么,头一天晚上把台词背下来。有些词比如“粗鲁”是什么意思,戴博并不懂。那时戴博的中文还不像现在这么好,但他又不好意思告诉剧组,“否则就露出马脚了”。回忆起这些往事,戴博哈哈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拍戏”,也没想到一下子就火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