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评智库:两岸关系中惯例行为解读

http://www.CRNTT.com   2018-11-11 00:20:28  


谋求共同理念与共同行动,将是推动两岸走向和平统一的一条可行路径。
  中评社香港11月11日电/华侨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与金融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朱润东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1月号发表专文《两岸关系中的惯例行为分析*——从行政性惯例向社会经济性惯例的转变》。作者以惯例行为为研究角度,揭示了当前两岸关系中,约束两岸行为的不仅仅是法规,更是惯例。不同的惯例行为存在不同的效率特征,从而使得更高效率的社会经济性惯例会逐步替代低效率的行政性惯例。社会经济性惯例会给两岸民众带来更多的共同 “情理”,从而会促进两岸在更大程度上谋求共识与互动。尽管两岸政府对这种惯例转变抱有不同的态度,但是鼓励多元竞争和合作,以共同经历来培养共同“情理”,将是未来大陆对台工作的一项有力举措。文章内容如下:
  
  一、前言

  中国人历来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常用“情理”来评价某种行为的合理性。中国人认为的“合情理”并不是按单一标准进行认定的结果,而是在理性与情感的中间找到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中庸”位置,谓之合理。这个位置经过多次尝试和实用后,被大家约定俗成地接受,这就是一种惯例,而按照这种惯例来从事的行为就是一种惯例行为。惯例和法律一样,具有强烈的约束性,但不同的是惯例是一种软约束。

  多年来在处理两岸关系时,北京和台北之间各种类型的交往,无论是经济的,还是政治的,无论是官方的、半官方的,还是民间的交往,实质上都是遵循着各自认为适当的共同惯例方式进行的。其中,有两个规律性的结果几乎是可以确定的:一是随着交往的逐渐频繁和深入,两岸之间的共同惯例在逐渐增多;二是由于政治主张上两岸长期存在的明显分歧,不同类型的惯例行为存在不同的效率特征。

  在两岸交往的历史进程来看,以政府行政干预为代表的行政性惯例行为仍居于主导,但其占比在逐渐下降;而以民间交往为代表的社会经济性惯例行为,其比重在不断上升。两岸今后的交往会逐步从行政性惯例向社会经济性惯例的转变,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么?社会经济性惯例的普及又会给两岸民众带来怎样的影响?北京和台北当局对于这种转变的态度会如何?北京在对台策略上应作出怎样的调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