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智库:柯文哲现象的意涵与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18-11-10 00:21:44  


 
  虽然岛内民众寻求理想政治领袖的尝试屡屡受挫,但从未停止。2014年柯文哲“素人政治”风暴以及2015年洪秀柱“小咖”旋风,尽管背后有着整体社会及其个人复杂多元的肇因,但是不能否认,其各自鲜明的个人特质,让民众对政治人物求“真”求“信”求“担当”的政治道德与政治魄力的追求,在相关选举活动中充分且鲜明地表现出来。

  值得提出的是,就在柯文哲市长连任之路看似坦荡之际,2018年5月,面对年底地方选举,在民进党的强势压力下,柯文哲为寻求台北市长选举连任,对自己的“两岸一家亲”言论向绿营不爽者道“歹势”(抱歉)的做法,既引来蓝绿炮轰他滑向投机政客、亲手玷污其自身政治价值的讥评声浪,也让支持的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有被欺骗的感觉,民众对他的快速政客化格外失望。尽管柯文哲随即澄清其两岸基调未变,道“歹势”不过是出于“情感安慰”,但舆论的喧嚣已让柯文哲光环蒙尘,柯的民调支持度也一度应声而落。“歹势风波”再次彰显出民众对为官者政治道德与担当的严肃要求与严格检视。

  二、“柯文哲现象”起于岛内政党认同度的低落

  柯文哲以医生之身、“墨绿”意识形态色彩,之所以敢自喻为非蓝非绿的“白色力量”,并以“白色力量”为感召,进而登上政坛,正是因为他对岛内政党认同度空前低落有基本认知。

  岛内社会政党政治认同度低的主要肇因,是岛内长期以来,因历史恩怨和统“独”等重大政治分歧,造成彼此毫无信任可言,特别是为政治利益而彼此恶斗,让不少政客长期以来沉迷于恶质民粹政治,重选举动员而轻施政治理,施政口号多于治理绩效,让民众内心深处对自身与台湾发展前景充满忧虑与无望。以蔡当局为例,如果说2014年“反服贸运动”至2016年“大选”时,蔡英文还能将两岸经贸关系上升到“台湾安全”高度,成功将民众对台湾经济的焦虑感转移到两岸关系上,引发多数民众在两岸关系上的“弱势”感、“不安全”感及“被剥夺”感,使得岛内民众特别是青年在政治认同上还能随蔡起舞,激情一搏;但2016年选后以来,随着蔡当局一次次彻头彻尾的政策“发夹弯”,一波波围绕选举利益粗糙启动的改革案,一道道置国民党于死地的政治清算令(日前爆出的“东厂说”更揭露了蔡当局以“党产会”、“促转会”为政治工具剿灭国民党的政治本质),一系列“去中国化”的分裂社会的操作,不到两年就让民众看破了手脚,蔡当局民意支持度特别是青年群体的支持度急速下降。更加之蔡当局“去‘九二共识’”化的施政使岛内获得的两岸和平发展红利、涉外领域参与国际活动空间急速萎缩,民众对蔡当局的施政满意度、政策信任度也双双衰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