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中评智库:台湾当前政治困境与身份迷思

http://www.CRNTT.com   2017-12-19 00:07:04  


 
  此般政党利益为先、民生经济为轻的实例不胜枚举,再以“服贸事件”为例,海基会前秘书长邱进益先生也曾言及,民进党自党魁而下亦为一时之杰,岂会不知“服贸协议”于长远看对于台湾地区经济与民生弊大于利?深究其因,无非政党利益再次作祟。重大政治决策若于国民党政治时期得以通过,并在马英九先生任期内使台湾民众亲身感受其利益,则必将对之后民进党的选举造势带去不小的影响。

  台湾《旺报》在2016年1月13日即曾以“陆拚经济台内斗,我消彼长”为题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台湾社会与经济目前最大的问题——政党恶斗。文章指出两岸人均GDP对比,大陆一直在进步,台湾在倒退。最大的原因在于政党恶斗,导致台湾经济停滞。大陆与台湾之间的人均GDP差距近年来持续缩小,2007年尚是大陆的7.1倍,而2013年已仅为3.1倍。这还仅是以全大陆人口为基数的平均值,如果以和台湾人口相当的上海为例,则上海早已经超过台湾。1990年台湾的GDP总值是1700亿美元,大陆当时是3878亿美元,台湾相当于大陆的43.8%;但是到2014年,台湾的GDP总值是5283亿美元,大陆却已飙升达10兆1681亿美元,台湾GDP总值仅占大陆的5.2%,消长之快,令人惊异。⑭若台湾还是如现在这般陷于政党恶斗而无视世界潮流的变化,那么迟早世界亦会将台湾抛弃。

  结语

  客观地说,本土化政策与“本土意识”其实是一种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本土化政策的推动,加快了“本土意识”或“台湾意识”的发展;而“本土意识”又反过来再度强化本土化政策的推行。本土化政策发展到极致,就是后来由民进党推动的“去中国化”政策与“台湾正名”战略,要彻底切断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联系,建构台湾“独立”的政权。然而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表面上彻底背离中国大陆的民进党背后,早在80年代蒋经国时期国民党宣扬的“三不”政策并定下“本土化”趋势的政府施政方向后,台湾与大陆分离倾向已可预判。事实证明,在之后的30年中,本土化发展为台湾化、并继而再发展为“国家化”的趋势并未有太大的偏离。

  从历史的角度看,本土化与台湾化发展,有其发展的必然性。首先,国民党政权的统治体系是完全从大陆移植到台湾去后由大陆赴台人士集中掌控的,这种少数人的大中央体制不可能长久适合于台湾;其次,从全中国选出的民意机构代表也不可能永远占有席位,新陈代谢的发展,不得不在台湾本岛进行补选与改选(长达44年不曾变更的“万年国会”在1990年被迫改选);同时,国民党当局长期偏安台湾,宣扬本土(即“复兴基地”),对抗大陆,“污名化”大陆,也就自然形成台湾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体制与政治认同,无形中反而强化了日后的“台湾主体意识”。

  也就是说,与许多人想象中“国民党依旧是中国的国民党”不同,现实情况是本土化政策与“本土意识”甚至或“台独意识”与“台湾主体意识”是国民党政权过去在台湾生存、扎根的必然结果之一,也将是国民党未来在台湾存续、发展的基础之一。

  故而在“台湾主体意识”已普及化、大众化的今天,要化解“台湾主体意识”中的台湾主体性与台湾“独立”意识,增进“中华意识”或增进祖国意识,可能需要几十年或者数代人的努力。化解的第一步,是实现两岸经济关系的融合发展,建立经济共同体,增进双方的共同利益,打破以“台湾为中心”思维,将台湾经济“大陆化”(中国化)。尤其是打破“台湾命运自主化”的迷思,建立“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在文化上,消除“去中国化”的政策,弘扬中华文化,建立两岸共有的中华文明。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