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评专论:日本为何成为诺贝尔奖大国?

http://www.CRNTT.com   2016-10-29 00:09:34  


 
  日本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不仅仅体现在稳定的社会结构方面,同时也体现在社会宽容度方面。日本每年举行各种各样的科学创新比赛,一些科技创新发明令人哑然失笑,但即便如此,没有人公然嘲笑科技发明者。正是社会的包容性和对科学研究失败的宽容度,使得日本科学家可以在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情况下从事科技发明。可是,反观一些国家在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数不清的条条框框,少数国家甚至专门制定反对伪科学的法律,将一些似乎违背自然科学规律的发明创造称之为伪科学。从表面上来看,这样的科研环境似乎有利于维护科学界的声誉,有利于避免出现大规模的科技诈骗犯罪活动,但是,由于科学技术评判的标准掌握在少数科学家手中,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对科技发明成果作出主观判断,这就使得中国的科技发明不仅承担巨大的科技风险,同时还要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和社会道德风险。许多科学家之所以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是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异想天开招致科学界口诛笔伐,他们害怕自己的所谓异端邪说成为科学界的笑柄。在缺乏宽容的社会环境中,要想取得实质性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许多科学家只能在现有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小心翼翼地进行实验,并且根据自己的试验数据撰写学术论文。可以这样说,如果人为地限制科学家的思想,把科学家的一些背离现有科学理论的观点称之为伪科学,那么,将会导致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自我束缚,将会使科学技术研究变成一个高风险的活动。

  科学技术研究分为基础性研究和实用性研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基础性研究和实用性研究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许多过去的基础性研究,后来被广泛应用,而许多实用性的研究却逐渐地总结出了新的理论。因此,在科学研究领域应当打破禁区,允许科学家为自己的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科学研究领域自由地翱翔。假如人为地进行科学研究分工,把基础科学研究交给高等院校,把实用性科学研究交给企业,那么,有可能会导致中国的基础性科学研究和实用性科学研究相互脱节,有可能使科学技术研究变成自我封闭的堡垒。科学研究必须是开放的,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实用性,同时也要考虑的基础性。许多科技发明可遇而不可求,只有鼓励科学家彻底打破基础性科学研究和实用性科学研究之间的界限,在科学研究领域大胆实验,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日本许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工作中从事实用型研究,从表面上来看,他们的研究和诺贝尔奖风马牛不相及,但是,由于他们的实用性研究解决了理论上的难题,或者实用性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从而使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应当鼓励科学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主动地打破禁区,从事无障碍科学研究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跨学科研究的过程中获得科研成果,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现有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发现被科学家遗忘的角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