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束沐:从六个维度看两岸青年交流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16-10-30 00:10:44  


 
  第三,科学评估两岸青年交流的效果与效率。他认为,首先要解放思想,调整过时的思维,强化两岸青年交流“功成不必在我”的效果观,正确认识文化认同的客观演变规律,科学认识台湾青年认同问题的根本原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阶段两岸青年交流对促进台湾青年国家认同的作用。积极发掘新时代、新世代的两岸青年“新认同”,培养两岸青年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新增长点。同时,探索以科学的调研方法把握台湾青年民意与网络舆情,要完善大数据分析、访谈、问卷等成效反馈机制。

  优化两岸青年交流资源配置 需抓好“点线面”

  第四,抓好试点,积极探索实行竞标制。他建议要贯彻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思想,改革现有两岸青年交流项目的申报机制,把活动议程设置权、议题主导权、预算分配权、组织调配权下放给青年人。为此,需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做好试点工作。如鼓励一批有条件、有经验、有想法的高校学生社团、社会组织、科创基地直接向有关部门申报两岸青年交流项目,通过竞标制度获得项目资助,有关部门把好政治关、预算关外,其余决定权一切交给青年团队,但要强化追踪与回馈机制。

  第五,把住底线,适度增加议题性活动。针对目前两岸青年交流在议题讨论上蜻蜓点水、意犹未尽的局限,束沐建议,今后的活动,尤其是论坛类、营队类活动,可以适度增加议题取向的活动设计。其中,议题的选择要结合两岸青年人共同关心、有共同话语和共同追求的社会问题,如环保、社会服务、社区营造、文化保护,甚至是有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设计等领域。议题性活动可以与竞标制选拔方案结合起来,有关部门要把好关,划出一条底线,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符合社会道德、符合和平发展的总体导向,两岸青年之间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什么议题都可以合作。

  第六,找准台湾青年群体的社会接触面。他认为,培养共同意识,共同话语与共同经历是关键。“两个人如果生活习惯、成长环境、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完全南辕北辙,这两个人也很难谈到一起,更何况两岸因‘两个50年’的分隔,历史、政治与社会因素造就了不少差异”。因此,他认为,台湾青年来大陆交流,或者两岸青年群体彼此接触,需要找准“共同特征最强”的社会接触面。

  束沐发现,大陆近年来所产生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的青年群体与台湾青年群体在不少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与此同时,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青年群体的格局、视野、能力普遍要高于台湾青年中的佼佼者。他建议,今后的两岸青年交流中,要发挥与发掘大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的青年群体参与对台交流、影响台湾青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力鼓励他们参与两岸交流,对台湾青年产生示范效应与引领效应。

  (束沐:台湾大学两岸关系研究领域法学硕士;现任中评智库基金会分析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