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陈丽丽:两岸一家亲理念的内涵与践行路径

http://www.CRNTT.com   2017-12-29 00:18:35  


 
  三、点明了“两岸一家亲”的政策目的是感召两岸同胞认清两岸关系发展状况、根源与实质,着力于增强两岸同胞对两岸命运共同体与共同家园意识的认同
从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看,两岸关系发展,经历了蒋介石时期的由于外部压力导致的台湾被迫与大陆暂时隔离,到逐步解冻、缓和、往来,到日趋热络的交流与合作,两岸经济关系日益紧密,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两岸同胞主流民意。与此同时,两岸政治关系更加对立,国家认同与政治发展目标出现巨大裂痕,岛内分离主义更加严重,并打出所谓“台独民意”幌子,国家统一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

  从两岸关系发展的状况看,从冲突到和解,再由和解到冲突,似乎已成为两岸不可逆转的发展状况和互动模式。2008年以来,原本借由和解,进步到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期待,却因为台湾地区执政党的更迭,又回到“冷对抗”状态。审慎思考和分析跌宕起伏的两岸关系,其中蕴含着一股的不变情感,即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共同向往与追求,这是两岸同胞对两岸共同体发展前途的真切表达和期盼。但是,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企盼,似乎又难有进展。合作与对抗的双重性格下的两岸关系,游离于“对抗”与“合作”之间,既无深度触及完全对抗底线,也无真正的合作盛世的出现。目前,两岸关系从2008年以来的“竞争性的合作”发展成为“竞争性的对抗”。

  从当前两岸关系变局的根源和实质看,台湾地区走到目前这一步,绝非所谓的“台湾民意”选择,纠其根源,正如马克思说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今天日益上升的所谓“台独民意”,正是其“统治阶级的思想”和“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在台湾推行“台独”政策的掩盖形式与结果。宛如日剧时期制造出“亲日民意”,蒋介石统治下的制造出“反攻大陆”的“民意”。如今,在“台独派”全面掌控台湾的局势下,出现所谓“台独民意”也就不足为奇了。从当前两岸关系变局的实质看,当前,盘踞、鼓噪并日益上升的所谓“台独民意”说,实质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在台湾推行“台独”政策的掩盖形式。

  今天日益上升的所谓“台独民意”,正是其“统治阶级的思想”和“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在台湾推行“台独”政策的掩盖形式与结果。宛如日剧时期制造出“亲日民意”,蒋介石统治下的制造出“反攻大陆”的“民意”。如今,在“台独派”全面掌控台湾的局势下,出现所谓“台独民意”也就不足为奇了。从当前两岸关系变局的实质看,当前,盘踞、鼓噪并日益上升的所谓“台独民意”说,实质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在台湾推行“台独”政策的掩盖形式。
毫无疑问,执政后的民进党,拒绝承认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两岸陷入“冷对抗”。放任“冷对抗”的结果,是不断裂解“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形塑。透过两岸相互依赖平台的建构、同构同元素的扩张以及自我约束的使命和担当等要求及其产生的社会化的作用,使个人和集体认同能朝向“认知共同体”价值观的转变,并成为两岸不同社会间的行为所依据的价值观,是当前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

  中华文化的“和与合”思维与真谛,是“和”与“合”的互助文化,而非“利与力”的冲突。习近平一再重申的“两岸一家亲”和“两岸命运共同体”布满合作与互助的思维,并愿与台湾同胞一道,加强合作,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和合”观念的传递作用,有益于“两岸一家亲”和“两岸命运共同体”等合作文化建构。是对中华文化富涵仁爱精神的诠释。孔子的“泛爱众”思想、孟子的“仁民而爱物”、孟子日:“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不忍人之心,才能有不忍人之政”。台湾方面面临相当复杂严峻的形式,“要和平、要生存、要幸福、要发展、要寻根”才是台湾人民的真民意。两岸不能只有政治上的“冷对抗”,而放任“异质性”价值观的持续扩张。两岸未来在合作面上,让我们大家共同形塑合作价值观,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培育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价值推手,认知“两岸共同命运共同体”建构的重要性和滚滚红利,共享中华文明的果实,以崭新姿态重新找到台湾的战略立足点,与大陆携手走四方,在合作中分享中华文明的果实,这是两岸同胞的理性选择与共同的责任担当。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