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中评智库:“台湾人”概念之演变

http://www.CRNTT.com   2017-07-30 00:10:40  


 
  明朝末年,台湾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而登上了大航海时代的世界史舞台。除主要来自大陆的先住民外,还有大陆汉人、荷兰人、西班牙人以及日本商人都曾在台湾留下足迹。1683年清政府正式将台湾纳入版图,并在台湾统治了212年,奠定了今日台湾以大陆闽粤移民为主的社会基础。至清末台湾的行政区域已经由清初隶属于福建省的一府三县发展到清末的台湾升格为省,内设置三府、六厅、十一县。清政府在台湾兴办教育,推行科举制度,使台湾社会形成了拥有移民的祖居地华南特色的移民社会,确立了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主体地位。

  但在清朝“台湾”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岛上的居民被以地域、种族或血缘来分别命名。清政府将台湾居民分为“汉”与“番”两大类,将归化清朝的先住民称为“化番”或“熟番”,没有归化的先住民称为“生番”。将汉民又分为漳、泉之民与广民(客民)。官方将台湾岛上的汉人通称为“台人”、“台民”,又以移民前的祖籍地而分别称之为“漳人”、“泉人”、“粤人”,而汉人移民也以此自称。

  清代台湾不但未生成具有地域共同体性质的“台湾人”概念,也罕见有地域意义上的“台湾人”一词。

  在抵抗日本殖民统治期间出现的“台湾人”

  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后,台湾、澎湖诸岛依据《马关条约》被割让于日本,遭受了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殖民统治台湾前期,面对台湾民众蜂拥而起的顽强反抗,日本政府采用武官总督对台湾实行军事高压统治。自1895年至1915年期间,殖民政府动用正规军队及武装员警残酷镇压台湾民众的各种武装反抗。例如在1915年“蕉吧年事件”中,日本殖民当局对抗日的台湾民众实施集体屠杀式的镇压,并在事后的审判中判处903名死刑,成为世界审判史上空前残酷的记录。在殖民者强大的国家机器镇压之下,台湾民众的抗日活动自1920年代开始由武装抗日转为非武装抗日,即在殖民地体制内争取“台湾人”的权益。

  “台湾人”一词在日据早期使用的并不多。早期日本人称台湾汉人为“台湾人”时,都是为了与中国大陆汉人区分,说明台湾人民在大陆的活动;而“台湾人”一词在岛内使用时,主要是为了区分汉人与日本人。大致在日本殖民统治中期非武装抗日运动时期,“台湾人”一词的使用开始增多,台湾抗日人士称自己为“台湾人”是为了与“日本人”区隔。但到殖民统治末期,日本殖民者因为担心朝鲜人和台湾人有异心,不称朝鲜人为“朝鲜人”,而称他们为“半岛人”。相应地,为了防止“台湾人”意识的滋长,也将台湾汉人概称为“本岛人”,于是“台湾人”的提法又骤减。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