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束沐:从六个维度看两岸青年交流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16-10-30 00:10:44  


与会者合影(中评社 秦正阳摄)
 
  束沐认为,委托模式是第一阶段两岸青年交流的主要模式,自主模式成为第二阶段两岸青年交流的新元素、新成分,而随着两岸青年交流进入“成长式纵深交流”的第三阶段,则需要两岸各界更多的协同参与。

  身越近心越远? 两岸交流中“认同迷思”需辩证看待

  束沐指出,至于两岸青年交流的意义,各方会因各自政治立场不同而各有解读。他介绍,大陆各界普遍认为,两岸青年通过交流,可以客观、全面、理性地看待彼此社会发展与价值观念,不断在求同存异中求同化异,为促进台湾青年在“一中框架”下的文化、国家与民族认同创造条件。

  他表示,台湾一些人士对此则持“无预设前提”与“无预设结果”论,更有甚者提出,两岸青年通过交流,可以用台湾社会的意识形态影响大陆青年,进而影响大陆未来的社会政治制度,还有人声称两岸青年“因陌生而相识,因熟悉而分开”,认为两岸青年交流反而凸显了双方的差异。

  “上述论调要求我们首先要冷静观察、认真分析两岸青年交流面临的现实问题,并结合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展望两岸青年交流的前景,进而为两岸青年交流工作提出更有效、更合理的建议”,束沐认为,当前的两岸青年交流受到了“认同迷思”的困扰,台当局“新南向政策”为两岸青年交流的前景提出了新挑战。

  他介绍,通俗而言,“认同迷思”是关于两岸青年交流为何“身越近、心越远”的疑惑:有观点认为,经过这些年来的两岸青年交流,台湾青年对中国的认同不是增加了而是减少了,对大陆的偏见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对“台独”的热情不是冷却了而是狂热了,对两岸关系及世界格局的理解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上述问题无外乎就是两岸青年‘异’与‘同’的多与少的问题。”他指出,如果拿两岸青年人不同维度、不同领域的“同”与“异”乱比较、瞎比较,最后得出两岸交流致使年轻人“异大于同”,这不是没有信心,就是别有用心。但他认为,两岸青年人大多出生在物质条件优越的90年代,又大多成长在信息爆炸、自由流通、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21世纪,“他们共同关心、共同喜好、共同追求的对象早就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有些人还拿20世纪的‘共同话语’标准来检验21世纪青年人的言行,这未免也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

  “如果硬要让过去的‘同’来强调现在的‘异’,用过去的‘同’来忽视现在的‘同’,那么很明显会造成反效果”,束沐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