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王英津:蔡“宪法”论述的“进”与“退”

http://www.CRNTT.com   2016-06-16 00:04:27  


 
  蔡英文从不接受“宪法”到接受“宪法”,王英津认为,表面上看与大陆相向而行了一步,但实际上是“以退为进”的策略,充分预留了“退一步,进两步”的空间。这对于大陆来说,可谓喜忧参半。

  王英津提到,蔡英文在“520”就职演说中强调:“我们更会努力促成内部和解,强化民主机制,凝聚共识,形成一致对外的立场”。那么,台湾“内部和解”、“凝聚共识”和“一致对外”的基础是什么?按照某些台湾政治人物的说法,其实就是“中华民国”及其“宪法”。国、民两大政党在“中华民国”及其“宪法”问题上日渐趋同,它们正是要通过共同捍卫“中华民国宪法”来捍卫“中华民国主体性”。

  蔡“宪法”与谢长廷“宪法共识”有融通处

  因此,王英津解释道,蔡英文的“宪法”论述与谢长廷的“宪法共识”论述有许多融通之处。谢长廷虽然主张民进党接受和承认“中华民国宪法”,但其目的并非为了让民进党接受“一中”,而是为了实现结束蓝绿对抗、联手应对来自大陆的挑战、防止被分化瓦解、共同“捍卫”台湾主体性的目标。在谢长廷看来,“中华民国宪法”是凝聚各方共识的最大公约数,蓝绿双方应先就“中华民国宪法”达成共识,暂时搁置“一中”争议,不能因为“一中”争议影响了蓝绿之间的和解与合作,否则为大陆“利诱分化”、“各个击破”提供了机会。针对蓝绿在“一中”、“固有领土”之意涵等问题上存在的分歧,谢长廷主张双方应搁置分歧,具体搁置方法就是利用七次增修后“中华民国宪法”的模糊之处,蓝绿各自表述“宪法”的性质和内涵。蓝营人士可依“宪法”本文部分将其解释为“一中宪法”,绿营可强调“宪法”增修条文的“非一中”迹象,强调“宪法”的当地语系化或台湾化,这样通过各取所需式的“各表”来暂时搁置“一中”争议。在搁置“一中”争议和凝聚“宪法”重迭共识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蓝绿和解,共同“捍卫”台湾的主体性,防止台湾“主权”式微及边缘化的态势。

  王英津表示,无独有偶,与谢长廷的“宪法共识”主张相类似,2014年5月27日,台湾七人士提出了“大一中”架构。这是台湾首次由跨越蓝绿的人士共同倡导的架构,根据倡导者的说法,该架构旨在“中华民国”基础上凝聚蓝绿共识,共同“捍卫台湾主体性”,以此拯救台湾。正因如此,有台湾学者说,“大一中”架构是“独台”与“台独”的汇流,是跨越蓝绿、凝聚共识的架构,是捍卫“中华民国主权”的架构。

  王英津最后提到,如何因应台湾社会渐露端倪的“宪法共识”,是大陆需要面对的新课题,需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