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评智库:两岸融合发展的时代意涵

http://www.CRNTT.com   2021-11-22 00:13:12  


 
  疫情影响对不同的产业影响高度分化,不仅表现在产业增长潜力上,也表现在劳动力的跨行业流动加速上。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多要素间形成更为复杂、弹性和动态的关联性。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催生出“云”会议、“云”贸易和“云”协定这些新的快速响应机制,挑战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地缘政治和经济地理长期塑造的既有“核心-边缘”结构,出现“去中心化”趋势。这一结构特征将在未来长时间内影响全球治理中国家间的传统权力结构分配关系。全球治理面临更多样性的治理主体多样性和目标多元化,同时治理中的协调成本也会显着增加。全球治理改革中面临着“全域”均衡和“局部”均衡的多重约束,危机响应的机制需要更为迅速。

  二、解决“台湾问题”将为全球治理改革提供中国范式

  当前,发达国家普遍面临保护主义、分裂主义和反智主义叠加的巨大挑战。这些发达国家政府和政党是否对全球治理改革能保持理性客观和冷静克制的态度仍存在巨大变数。全球治理改革已进入新的历史拐点。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在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期间已经完成了其自身从“调停人”到“危机制造者”的角色转换,严重侵蚀了全球治理改革成果。美国视“台湾”为其在亚太地区利益的核心因素,要始终为美国利益服务,其“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根本特征并未改变。我们知道:在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环境中,地缘政治、经济地理和现实主义是发展的决定力量。在历史上,人口过剩、商品过剩和资本过剩与帝国主义相连。② 美国藉由“实体清单”、拉小圈子和“长臂管辖”,向其他国家“兜售”政治意识和过剩资源并从中牟利的国家行为,这种行为不再以其国内政党偏好为根本出发点。美台之间在科技产业不断的“排他性互动”行为也扰乱了全球价值链运行的市场逻辑。这终将损失掉世界经济的净福利。其他一些国家的“选边站”策略也处于自身现实利益考量。2015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Shahar Hameiri撰文指出: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魅力”出于商业目的而非政治目的;因此应利用对中国不断深化的援助、投资和贸易关系来实现自己国家的内外政策目标。③

  当前,中国已迈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阶段,中国创造性地解决了贫困问题,实现中国国内富起来的目标。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更需要在国际舞台上参加全球公共事务和公域治理。面对外部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时,构建起两岸融合发展的韧性治理模式,有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将为中国在全球治理改革中塑造新的大国形象提供中国经验和范式。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