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智库:中华文化与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

http://www.CRNTT.com   2021-02-08 00:04:33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一些学者就有感于西方国际关系模式的不可持续性,试图从天下主义和东亚华夷秩序中探讨国际关系的未来模式,得出的基本结论就是,西方民族国家国际体系不能继续进行下去了,需要从东方的天下主义或者古代的东亚秩序汲取智慧。⑬近些年来,有关国际体系的变迁或国际关系模式的讨论仍然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尽管有一些学者并未从天下主义视角来进行探讨,但也认为,未来的国际体系将从体现西方文化的“泛欧国际体系”转向“非泛欧国际体系”,未来的国际体系将不能由西方主导,而要更多反映非西方国家的观念和利益诉求。“未来国际体系的转型过程虽然也将充满艰难、曲折,充斥着竞争与冲突,但不会像前两次国际体系转型那样处处充斥着战争血腥,更不太可能发生类似两次世界大战那样的全球性战争。”⑭这些讨论有个共同的特点是,都认为新型国际关系模式的建立必须超越现代国际体系,从非西方文化因素中寻找营养和生长点,其中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更有可能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首先,新型国际关系追求的不是霸权的轮替。用“修昔底德陷阱”来讨论中美关系似乎成为时下潮流,中美之间必有一战成为某些人的信条,但其实这只是一种假想。⑮中国文化的品格决定了中国有可能摆脱西方大国争霸的传统逻辑,而在不与当今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实现民族的复兴。依据中国互容式辩证法,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不必然导致其他大国影响力的下降,中国的崛起并不必然伴随其他国家的衰落,大国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一种零和游戏。因此,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应该产生的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境界。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一条根本原则就是,中国反霸但不称霸、不争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中国主张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商的新安全观,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恰恰体现了这种共生共荣理念。

  其次,新型国际关系是包容性国际关系。包容性崛起就是不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念,不谋求消除异己的崛起。一是对体系的包容。尽管中国认为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不公正、不合理,造成了中国发展中的一些障碍,但中国也认为这种体系能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机会,因此在国际舞台上积极维护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制度,并不谋求推翻这种国际体系,避免了崛起过程中对现存体系的冲击,实现了与当前体系的共存。二是对对手的包容。尽管世界上常有国家把中国当成对手,但中国在外交上从来不预设假想敌,相信矛盾可以通过寻找折中的途径加以解决。⑯三是对他者的包容。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品格是中国不断学习、吸收一切文明的先进成果,当前中国主张文化的多样性,降低了因文化意识形态因素与其他国家爆发冲突的可能性。

  最后,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发展。中国文化向来强调内省和自修。在现时代,中国首先要强大起来,才能有资格谈论崛起,谈论为人类文明作出较大的贡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国建设发展和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解决中国当前一切矛盾的关键。同时要建立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和谐社会,推动和谐世界的建立。

  总而言之,在国际体系面临重大转型的关头,非西方文明必然会为新的国际体系的构建作出自己特殊的贡献。中国的复兴和中国文化的品格决定了中国能为摆脱西方大国争霸的传统逻辑、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慧,这也是为什么即便中美关系受到贸易战等严重冲击的当下,中国仍然保持足够的定力,对中美关系充满信心和期待的原因。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已经基于自己的文明积淀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向世界表明和平发展的意图,表明要构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意图,而不做自私而贪婪的权力和利益的攫取者,不做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信奉者,不做霸权的追逐者。中国独特的文化积淀使中国有能力为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提供丰富的营养,中国的发展和复兴使中国有能力承担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历史使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