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深度专访:朱锋谈特朗普与亚太

http://www.CRNTT.com   2016-11-20 00:09:24  


朱锋教授研究室书架上的文献(中评社 束沐摄)
 
  看待两岸关系 能力和意志要统一起来

  中评社记者:延续“维持现状”的话题。前段时间某位大陆台研学者感慨,520以来与美方的对台学者交流时常常感到,双方的表意往往“不在一个频道上”,比如说美方学者往往强调蔡英文有“维持现状”的能力,而大陆学者真正在意的是蔡英文是否有“维持现状”的意愿。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朱锋:我觉得这就是代表了中美两种不同的视角。美国作为一个奉行战略实用主义哲学的霸权国家,他永远相信“能力决定意志”,而我们中国基于民族的感情与国家的利益,永远相信“意志重于能力”。但是,这两者并不是不可协调。所以,看待两岸关系的重要方式是把能力和意志统一起来。

  我的看法很简单,那就是“能力越小、意志越弱”,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国际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相关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政治行为体的政策反应,不仅取决于它的能力,而且还取决于它所面临的环境,以及它对这种环境的判断。我们讲,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国际关系中有一种“action-reaction cycle”的说法,也就是反应与再反应的循环。我想,如果中国大陆保有越来越强大的能力,台湾“深绿”的能力越来越小的时候,未来的两岸关系不再是简单的靠能力说话,还要靠民心说话、靠情感说话。所以,我的看法很简单,在两岸三地,我们不仅要占领能力的主导权,而且要占领民心工程的主导权。

  今天了解两岸三地,不仅要有历史感,更要有世界感、全局感和战略感,否则你永远看不清楚。我第一次去台湾是1995年,后来,阿扁上台后我几乎每年都要去台湾,阿扁上台让我这个国际安全问题的学者一度有一种绝望感,那就是感觉两岸“要么就是和平统一,要么就是武力统一”,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别的好谈的。不过,随着中美关系的复杂性日趋增强,所以台湾问题是整个亚太战略中的一颗棋子,而不是亚太战略格局要为两岸关系服务。对我来讲,不搞定亚太格局,不让中国在亚太格局中有越来越大的行动空间,我们处理台湾问题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北京到台北的最短距离 是通过台湾民众

  中评社记者:目前的问题是,两岸官方的联系沟通机制停摆了,这让曾经流行的一句话再次被提出来,那就是“北京到台北的最短距离是华盛顿”,您认为这句话现在还有效吗?

  朱锋:错。北京到台北的最短距离是通过哪里?我觉得是通过台湾的民众。我相信,以今天中国大陆和平崛起的姿态,以今天中国大陆如日中天的力量与发展的势头,以中国人三千年文化的积淀,我对两岸关系的前途总的来说越来越乐观。极端“台独”也好,深绿也罢,他们在两岸三地的棋盘上能够折腾的能力越来越小。

  中评社记者:外界曾预期,两岸之间的交往与整合,从经济、社会、文化逐渐会上升到政治层面,这也体现了所谓功能主义的“外溢效应”。然而,这八年来的实践,似乎看不出功能主义的这样一种逻辑。您是怎么看待这个现象的呢?

  朱锋:功能主义已经开始产生实质性的作用。我今年去了两次台湾,和我三年前去台湾感受的最大的区别是,无论蓝绿,对于所谓的台湾可选择空间越来越有限,以及台湾未来和中国大陆的结合完全超越所谓民主的激情,认识得越来越清楚。所以,功能主义的合作真的已经开始产生重要的作用,只是仍处于一个“量变”的过程中,而且真的已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发展,只是还没有达到“质变”的点上。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