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中国制造要拥抱“全球小创新”

http://www.CRNTT.com   2015-06-14 07:09:16  


  中评社北京6月14日电/“小型创新企业”在今日世界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种“模块化”即插即用的商业模式,已成为今日全球创新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这些小型创新企业也因缺乏规模化制造能力,面临难以做大的短板。

  和讯网刊登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文章表示,中国开放的制造业商业模式,恰为弥补创新小企业这一短板提供了可能。也因之,在新一轮创新发展中,中国制造应拥抱创新小企业,以此成为全球创新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分享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未来收益。

  500强日益青睐“小公司创新”

  文章介绍,近年全球科技投资表明,大量小型创新公司的崛起,成为美国高科技创新新趋势。这些小公司不只是我们国内的互联网创客,而是已形成相对完整的系统,他们的原始科技成果大都来源于高校,做的事情多是将高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

  以前在美国这种任务都是跨国企业在做。但自上世纪80年代拜杜法案出台后,高校的科技成果有了走出来的基础,小科技公司反倒比大公司更有优势。他们能把高校里的实际发明人邀请来做公司的创始人或股东,股权激励也比大公司更开放,这就使得国外的先进科技几乎越来越多地掌握在了小公司手里。

  从全球500强近年的做法可以看出,并购中小型创新公司已成为其解决自身某些研发能力弱化的重要选择。过去30年,中国的科技合作一直是和微软、英特尔这样的500强跨国企业开展的,无疑这提升了我们的制造能力,而未来,这样的合作已很难把我们带得更远。

  “模块化即插即用”是优势,也有短板

  文章称,在美国这一轮小公司科技创新浪潮中,一个最显着的特点就是积木式创新。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模块化“即插即用”,在研发和产业化的各个环节上都可以找到即插即用的公司为你服务。

  海银资本投资了美国一个私人航空航天公司XCOR。这个公司现在一共只有110人。他们在加利福尼亚的沙漠里做出了一架航天飞机,而在以前,这使难以相像的,没有美国宇航局那种有成千上万人的大组织集体合作,几乎是没有任何可能的。XCOR依靠的就是创新协作,这家公司的单项优势是发动机,剩下的问题,比如航天飞机需要的机翼、起落架、整机结构、救生系统等,全部外包。

  以前,大企业囊括了科技成果从研发到产业化到产业链的全过程,而现在,一些大企业内部的各个独立功能被拆分成了小公司。小公司只要有一个强项,其他小公司就可以围绕这个强项“搭积木”,利用自家的强项形成一个大系统。解决了以往大企业之间合作谈判流程太长的弊端,即插即用的积木式创新的成型,使得很小公司也可以做很复杂的东西。

  创新向小公司转移,效率提升了,但也碰到了一个瓶颈——小公司的规模化制造能力。根据在美国长期做投资的观察,这类创新小公司都是以研发见长,没有大规模生产能力和全球销售能力,公司估值很低,想要获得大规模的融资非常困难。

  那么问题就来了,没有融资,就没钱大规模建厂和拓展全球市场,估值起不来,就更难融到钱,陷入“没有鸡没有蛋”的悖论中。

  而现在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产能富余等问题,这恰恰也成为了美国小公司创新链条制造能力缺失的一个“解”。

  中国制造的开放模式,可弥补短板

  文章指出,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中国制造的真正实力。

  中国是全球少有的开放的大规模制造基地。日、韩、欧洲都有大规模制造能力,但是不开放。小米为什么诞生在中国?因为在其他地方,你找不到一个开放的第三方公司帮你生产100万台手机。开放制造和大规模产能同时兼具的,只有中国。

  前段时间,国务院参事汤敏和经济学者左小蕾向权威机构提交了一份报告,建议支持国外中小科技企业和中国制造业直接对接。中国的制造能力是现成的,而且技术诀窍都有,只需要改一下生产线,形成生产能力的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可能是解决美国乃至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爆炸之后所面临全球生产瓶颈唯一的“解”。如果我们能把这个“解”提供给全世界,就意味着在未来的创新链条里面,中国会取得足够大的影响力。

  我们应当思考的是,即使没能成为全球新创新浪潮的源头,中国能不能在创新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形成控制?也许我们的创新能力还不如发达国家强,但我们手中制造这张牌相当厉害,可以为创新产业链提供支持,反过来也会是足够大的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