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治观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张亚中:两岸政治定位之反对分离

http://www.CRNTT.com   2014-02-19 00:15:27  


中国是一个整体,两岸都是她的组成部分。
  中评社香港2月19日电/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亚中在《中国评论》月刊1月号发表专文《论“反对分离”: 两岸政治定位(一)》,作者认为“‘分离式的独立’不是有无理论、有无说法,而是现实政治中是否可以行的议题。对于台湾而言,这个思路一开始就是错的,政治人物明知有错,但是因为可以赚得政治利益,因此就一路唬弄选民,而造成台湾社会的集体焦虑与无措,消耗了台湾的能量,也使两岸关系无法顺利的平稳前进。”文章内容如下:

      前言

  两岸关系是一个整体性的议题。从最高的层次来说,它涉及中华民族未来的命运,民族是否能够振兴,与两岸关系发展有着绝对的关系。从政策层面来看,它其实无法以政治、经济、社会或文化分野,每一个政策其实都是相互影响。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政府或民间谁带着谁走也说不定。从发展的路径来说,两岸定位、路径、目标三者根本无法分开,仅谈其中一点,犹如瞎子摸象,总是不全,亦容易造成对方误解。因此,对两岸关系的思考必须从空间的全方位、时间的延续性思考,既要兼顾主权与治权,也要顾及制度与认同,更要考虑到历史、现在与未来。

  感谢中国评论通讯社郭伟峰社长的肯定与鼓励,以《论统合》为书名,为我出版自选集,在撰写序言时一直在想,“一中三宪、两岸统合”是我对于两岸关系定位、路径与目标的表述方式,是否可以再用一个不同的方式来概述我对于两岸关系的定位、路径与目标的主张。几经思索,最后我决定用“反对分离、接受分治、推动统合、共议统一”来阐述我对于两岸关系的理念。

  “反对分离”涉及的是主权,“接受分治”谈的是治权,“推动统合”既涉及主权也涉及治权,“共识统一”又指的是主权。

  这一篇文章原本要完整地对以上四个概念做分析,想从思想、哲学等深层角度来谈这些大家已经很熟悉的概念,以方便读者能够从另一个层面来思考这些看似简单,但却有些复杂的问题。下笔时愈写愈复杂,几乎难以收尾。在重新检视后,这一篇的文章仅锁定在“反对分离”这个概念,其余的“接受分治”、“推动统合”等概念,请容另文再述。

      “解放式独立”与“分离式独立”

  认同可以区分为民族认同(含文化认同)、制度认同(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与法人认同(包括“国家认同”与政府认同,前者指选择归化为哪一个国家的国民,后者指决定在哪一个国家取得永久居留,以行使有限的公民权利)。从理论来说,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民族认同、制度认同、法人认同的权利,但是实际上,当某人的选择影响到他入的认同时,就有可能产生冲突。

  分离者与被分离者,两者最大的不同认同就是法人所属的认同。民族认同不同可以透过政策逐渐拉近,制度认同差异可以透过政治安排逐渐修正,唯独法人认同歧异最难化解。分离者要的是一个属于自己人的政府或国家,这就涉及到国际社会主权国家领土完整的原则,而主权问题对绝大多数的国家来说是核心利益问题,要解决并不容易。

  两岸目前最大的认同困境就是法人认同的不同,亦即主权的认知不一样,这个问题不解决,“民族认同”或“制度认同”的作用就会被放大,也会让“主权问题”更难解决。

  “分离”与“分治”不同,前者指的是主权上的互不隶属,后者指的是治权上的各为主体。本文先讨论“分离”的相关问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