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传真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汪辜会谈历史地位与作用

http://www.CRNTT.com   2023-04-24 00:08:00  


 
  两岸两会30年的接触与协商、谈判的曲折历程表明,当“求同存异”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聚同化异”。如国、共两党对“九二共识”的理解,一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在早期会谈时,为缓和两岸关系,大陆提出两岸应当“求同存异”,共同改善两岸关系。但当朱立伦任党主席时期,国民党的两岸立场转变为“求同尊异”。在两岸关系逐渐进入到新发展阶段时,再强调“求同存异”和“求同尊异”,只会导致两岸关系原地踏步。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该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⑲“聚同化异”的提出,含蓄回应朱立伦在两岸关系中的主张与立场,同时强调两党需要共同努力,一起负责。“聚同化异”表明双方要积极主动改变现状,而不是停留在尊重差异、保留差异的阶段。两岸的和平统一是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积极主动化解政治分歧和在关键政治立场上的差异,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放任问题存在,才能真正实现两岸和平统一。

  (四)两岸中国人完全有政治智慧处理两岸之间问题。首先,“汪辜会谈”的政治智慧体现在“务实协商”。两岸同胞同根同族,文化同源。在隔绝状态结束后,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开展经济、学术交流。为处理两岸交流中的突出问题,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官方授权下成立,先就两岸谈判对话、文书查验、民众探亲方面达成一致协议,再就公证书使用、挂号函件遗失等问题进行协商解决。其次,“汪辜会谈”的政治智慧体现在双方搁置争议。“搁置争议”实际上就是“求同存异”。短期内,两岸之间政治分歧无法得到完全解决,但因应国际经济政治局势、大陆对于和平统一的期望以及台湾本身经济发展状态等因素影响,两岸开展合作交流是大势所趋。在协商过程中,双方就两岸间原则性问题达成“九二共识”,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是两岸关系的底线,守住底线,允许双方对一个中国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底线明确之后,双方的商谈就逐渐步入正轨。第三,“汪辜会谈”的政治智慧体现在以互惠互赢为交往原则。中国人在交往中讲究“与子同德,与子共赢”。“一方得,一方失”的合作关系得不到长久的发展。很显然,“汪辜会谈”是互利共赢的。就大陆方面来说,台湾始终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双方隔绝时间长达几十年,大陆人民渴望实现祖国统一。“汪辜会谈”虽是民间性、经济性、功能性会谈,但也是两岸关系突破隔绝转向对话的起点。对话意味着机遇,可以商谈就意味着存在协调的余地。就台湾方面来说,在面对欧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冲击时,与大陆开展经济合作,为出口导向经济寻找到广大的市场,无疑是当时摆脱发展困境的最优选择。除了经济利益之外,双方是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平等协商。从两岸民众角度看,两岸关系发展对两岸同胞来说也是有利无害的。两岸同胞本就是命运相连的一家人,建立“互惠互赢”交往原则,而不是“你得我失”的“零和博弈”,才能得到两岸同胞的支持。第四,“汪辜会谈”的政治智慧体现在“行稳致远”。纵观“汪辜会谈”后30年,两岸关系从僵持到缓和,经历跌宕起伏后再升温,离不开“行稳致远”的政治智慧。由于当时两岸之间直接政治对话时机尚未成熟,经济、文化、科技等作为民间交流,既为两岸关系奠定稳固基础,同时也逐渐降低双方的政治敏感性。以民间交往、民间团体交流推动公权力机构的交往,从开放民间交往、经济文化交流上升到政治互信,两岸关系实现绝处逢生,这也证明了两岸中国人完全有政治智慧处理两岸之间的问题。

  道路决定方向,方向决定前途!明确两岸之间的分歧所在,找寻到解决两岸分歧与问题之道,两岸关系才能行稳致远,国家统一与民族富强前途光明!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时代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外部环境塑造研究”(22JJD810022)。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