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台湾论衡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现状与阶段

http://www.CRNTT.com   2017-11-22 00:32:34  


 
  综合两岸学界对两岸社会融合问题的研究可以发现,两岸对社会融合的理解存在分歧,对两岸社会融合的目标也自然不同。大陆学界强调认同在两岸社会一体化中的核心作用,而台湾普遍崇尚建立多元社会,学界也不认为两岸社会接触与融合会带来政治上的认同。基于以上差异,笔者认为,两岸社会融合是两岸民众之间通过多方面的互动、理解与合作,逐步实现两岸民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平等待遇,最终消除因政治历史等因素造成的相互之间的隔阂与不适应,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利益联系与文化和政治认同。与“统一”的概念类似,“融合”既是过程,也是最终状态。广义而言,两岸社会融合是大陆民众与台湾民众在经济、政治、生活和文化四方面的平等化和一体化,最终的目标是形成两岸命运共同体,这一方向是两岸社会发展自然而然的趋势,并非纯粹人为设定的目标,推动两岸社会融合只是顺应历史潮流所采取的举措。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实现离不开两岸民众的命运认同,命运认同的形成和培育有赖于相互尊重与扶持,该过程必然要经历多元化阶段。换言之,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是两岸社会融合的最终目标,但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目标,一体化的最终目标必须经由多元化的阶段来实现。

  两岸社会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两岸经历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社会隔绝,才有了社会融合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以及整个国际局势的变迁,海峡两岸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和两岸关系,两岸社会互动重新开始启动,且规模不断扩大。如果从本文探讨的广义上的两岸社会融合来看,目前两岸经济和生活领域的融合还是比较高的,主要是政治和文化领域的融合程度较低。

  经济方面,经过30年来不断深化的两岸经济融合,台湾对大陆经济依赖程度超过历史上对任何一个岛外经济体的依赖。大陆是台湾的最大交易伙伴和出口市场以及顺差来源地。台湾对大陆的贸易和出口依赖度分别接近30%和40%,台湾对大陆的投资依赖度约为60%,大陆是台湾第一大入境旅游市场,台湾是大陆第三大入境旅游市场,两岸已形成互为重要客源市场的稳定格局。2009年两岸 “全面、直接、双向”的“三通”历经30年终于得以实现,两岸经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随后两岸经济关系制度化也得到推进,2010年两岸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明确了两岸经济往来自由化的目标,构建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平台。应该说,两岸经济融合在过去3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进展。当然,2016年民进党上台以来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给两岸经济融合带来很多困扰,包括:两岸制度化协商中断,两岸货物和服务贸易尚未且无法实现自由化,大陆赴台投资面临歧视性政策壁垒,两岸产业与金融合作困难增大等。

  生活方面,随着两岸社会交流领域、规模扩展和层级提高,两岸民众生活联系日益紧密。先是在市场引导下,台商加速向大陆投资,以台商为主体的台胞群体在大陆的规模和数量急剧增加,逐渐形成了包括台商、台干、台属和台生在内的大量台胞群体不断往返于两岸,并不定期地在大陆生活、居住、工作与学习,率先成为两岸社会互动中的跨境族。同时大陆前往台湾进行经贸考察以及学术交流的人数也不断增加。2008年马英九执政后,两岸关系改善为两岸民间社会的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两岸人员流动实现双向往来,包括陆商、陆客、陆生、陆配等人员也进入台湾,两岸通婚也形成一定规模。两岸社会及人员互动的规模空前增大,两岸社会的互动与融合更为多元,根基更为牢固。问题也有一些,主要表现在:两岸人员往来不对称,台湾当局对大陆人员赴台仍然限制过多,移居人员生活保障不能两岸互通,两岸体制、机构、公务人员素质有差异,两岸教育文凭与从业资格很多还没有互相承认,台胞在大陆常会受到外籍人士待遇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