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评智库:“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

http://www.CRNTT.com   2018-12-22 00:02:19  


 
  三、一个中国框架的政治包容性

  “一国两府两制”有无“两个中国”之嫌?本文认为,在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框架或架构的前提下,以“两府两制”模式,合情合理安排统一前的两岸政治关系,认知台湾地区政府对一个中国意涵的不同理解,尊重其在台湾地区的统治权,允许其享有一定的涉外活动空间,是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两岸基本法律体系有关国家领土的规定,提供了一个中国的框架的法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国际地位及其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坚持,决定了在国际社会上不可能出现“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安排。大陆方面在九十年代初不接受“一国两府”的说法,是担心台湾当局藉此推行“两个中国”,当年台湾政治人物的主观动机、国际形势和两岸力量对比的客观情况,决定了这种担心是有依据的。但在大陆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贸易体、两岸贸易占台湾外贸比例高达35%左右(占大陆外贸比例不到5%)、大陆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进出口交易伙伴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大陆军力遥遥领先于台湾、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合法政府的今天,“一国两府两制”中的“一国”,已经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矛盾次要方面的“两府”具有支配性的作用。④为此,“一国两府两制”的政治定位,既不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也符合两岸在统一前的政治现实。大陆地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未放弃对台湾的国家主权,台湾地区的国民党在其主政时期宣称“中华民国的主权及于大陆地区,治权仅及于台澎金马”,目前主政的民进党当局则宣称要依照其现有的法律体系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大陆事务,双方“分庭抗礼”,互不相让。

  在国际场合,两岸政府在马英九主政时期以“非交叉承认、非平行代表”的特殊方式,共享一个中国的主权,“在涉外事务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在民进党重返执政后,因其拒不接受“九二共识”,台湾的涉外活动空间自然受到进一步紧缩。由于中国大陆地区在国际社会的广泛影响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一个中国原则的一以贯之的坚持,在国际社会并未出现“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局面。两岸政府所管辖的土地和人口有明显的大小之分,但彼此互不隶属,可以说是在政治上处于一种相对平等的地位。两岸和平统一后,台湾地区政府放弃外交、国防权力,由统一后的中央政府行使,但继续行使对内管辖权,维系“一国两府两制”的局面。这里的“两府”是“两制”的逻辑延伸。正因为存在“两制”,才需要能充分体现不同制度精神的组织载体,即“两府”。这里的“两府”,不是具有主权意义上的“两府”,而是仅就内部治理意义上的“两府”。国家主权,由中央政府代表。

  众所周知,一个中国原则指的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中,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如果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上述原则自然是天经地义,不证自明的。但在中国尚未统一的情况下,如何基于两岸在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问题上存在政治对立这一经验事实,理解一个中国原则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深思明辨的问题。

  四、台湾当局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变化

  在两蒋时期,大陆地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地区的国民党政权在政治和军事上出于对峙状态,民间互不往来,在国际社会上“汉贼不两立”,延续了“谁代表中国”的长期斗争。1979年中美建交的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呼吁两岸进行直接的通邮、通航、通商,开展经济、科学、文化、体育交流,即“三通四流”,大陆方面随即停止了对台湾的海漂和空飘宣传,降低了两岸的敌对状态。其后,“叶九条”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双方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见。虽然蒋经国在台面上提出了“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作为回应,但对两岸民间的私下来往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海上小额贸易应运而生,一些台湾商人开始转由第三地前来大陆投资。1987年蒋经国当局决定开放退伍老兵回大陆探亲后,两岸民间交流化暗为明,实现了间接“三通”。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