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中评智库:国民党“本土化”的经不能唱歪

http://www.CRNTT.com   2017-08-10 00:13:50  


 
  回顾国民党“本土化”不同阶段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国民党“本土化”是被历史的车轮一步步推着往前走,始终跟随“回应现实、稳固执政、争取选票”的方向标往前移动。蒋介石掌权时期,“反攻大陆”、“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之梦尚未中断,并且尚有多重“大中国”外衣可以遮蔽,即使不实行“本土化”、“地方化”也尚能维持国民党在台统治的正当性。但是进入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海两岸、国际形势风云突变。两岸军事对比的天平在大陆原子弹研制成功后逐渐朝大陆倾斜。美国、日本相继与国民党当局断交,并选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席位,将国民党当局驱逐。这一记记现实政治的重拳迫使国民党当局不得不重新审视“反攻复国”的大梦的可能性、重新审视国民党与台湾本土的关系。再加上,随着岛内经济形势变化,经济腾飞伴随而来的台湾本省中产阶级群体的扩大,也迫使国民党当权者再也无法回避政治“本土化”与民主化的问题。这种重新审视在蒋经国手中逐渐完成。蒋经国首先从权力分配着手,大力提拔本省籍菁英,逐渐改变了外省籍菁英垄断台当局党政大权的现象,实现了权力格局的“本土化”。在意识形态领域,国民党虽仍坚持“一个中国、追求统一”的理念,但“建设台湾、再造中华”、“植根台湾、放眼大陆”等口号的提出,显示国民党意识形态的“本土化”步子已经迈出。

  而到了李登辉时期,国民党“本土化”更是全面推行,并朝“台独化”的方向变质、异化。在此期间,不仅国民党权力格局的“本土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国民党“十三大”上普通党员、党代表的省籍结构比例由外省人占多数转变为台湾本省籍占多数,意识形态的“本土化”更是达到空前程度。除了继续强调“台湾主体性意识”与“扎根台湾”、“经营台湾”等本土意识之外,国民党的大陆政策更是幻化出“台独意识”,衍生“台湾生命共同体”、“新台湾人主义”、“特殊两国论”等“台独”谬论。

  2000年国民党在台首度丢掉政权、连战接任党主席之后,国民党中央开始“全力摒弃李的‘台独化’本土路线,强调国民党应做一个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政党,‘本土化’既不是‘去中国化’,也不是‘台独化’”④。但在台湾政治大潮中还是难逃“本土化”的命运。以外省人为主、政治理念“偏统”的新党与亲民党相继从国民党分裂出走,更是逐步淡化了国民党的“外省籍政党”色彩,抽空了国民党的“追求统一”理念。经过历史的淘洗,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开始发生根本性改变。此时的国民党虽仍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这个“一个中国”政策已与两蒋时期的“一个中国”政策有所区别,所坚持的“中华民国”意涵也与逃台之初发生了显着变化,党内出现的“中华民国就是台湾”等论述便是明显象征。2005年6月举行的“国民党第十七届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中对党章的修改更被视为“国民党迈向本土化的里程碑”⑤,国民党不但首次将“台湾”写入党章,更是在党员目标条次中删除“统一”字眼,显示国民党的政党属性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