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中评智库:“台湾主体意识”权力化过程探析

http://www.CRNTT.com   2017-01-27 00:17:27  


 
  第三、话语受众的主流化

  “台湾主体意识”已成为台湾人的主流心理情感。台湾光复至今已60余年,台湾内部的省籍意识已逐渐淡化,“台湾人认同”已成为主流。从台湾各种民调的结果都可以看出“台湾人认同”已成台湾人的最大公约数(如图2),已替代“即是台湾人又是中国人”的认同。其实台湾人认同台湾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也有其合理性。问题是,这种认同不能是极端狭隘的、不具包容性,更不能成为与中国人认同相对立的台湾“独立”意识。台湾人认同虽然成为主流认同,但不必然就走上与大陆对立并分裂的道路,尤其是在两岸大交流的背景下,台湾年轻一代自己诠释的“台湾主体意识”会更为务实,并降低对抗性。陈孔立教授就曾指出,年轻一代更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如果将来与大陆合作或统一对台湾有利,对他们有利,他们不会坚持走分裂的道路。⑱

  第四、话语发展的超越性被“台独”势力和“台独”论述绑架的“台湾主体意识”难以持久,更难以和大陆日益强大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和平相处。所以,只有不断超越,建构一种更为合理的包容性论述,才是“台湾主体意识”稳步发展的关键。“真正爱乡爱土、乡土认同意义上的'台湾意识'与中国意识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局部和整体关系。因此,健康正面的'台湾意识'只能从两岸中国人共同创造的新中国认同中才能找到合理的归宿。”⑲“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以及“两岸共同意识”建构已成当务之急,横跨两岸超越彼此狭小视域的“新中国人认同”已现端倪。

  结论

  就今天而言,“台湾主体意识”这一话语仍处于建构之中,不同的群内施动者如国、民两党都在极力竞争话语主导权,同时也在实践性互动过程中逐渐就两岸关系、台湾未来发展等群体性认知建构出共有知识。但无论如何“台湾主体意识”有其封闭性和狭隘性,只有建构融合两岸的超越性认同,才是破解其“分离”倾向这一弊端的根本途径。“台湾主体意识”具有历史合理性,因此无需消解,而需要疏导和改善,使其成为台湾社会健康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知识。目前来看,应当从文化和教育入手,改变台湾社会尤其是李扁当局推行的“去中国化”行径,强化两岸共同史观论述,使中国人认同更好地导引入“台湾主体意识”的话语建构过程。另一方面,建构新的“两岸共同意识形态”也是平衡“台湾主体意识”的重要手段。两岸共同意识形态,即两岸人民的群际共有知识。通过连绵不绝的跨两岸人员与经贸往来以及社群情感连接,逐步构筑两岸经济社会的一体化结构,形成一系列的共同治理机制,建构超越原有“忠诚中心”的新的认同中心,进而产生两岸共同认可和尊重的意识形态体系(共有知识)。我们相信通过两岸人民的交流和沟通,“台湾主体意识”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健康的、更具包容性的心理文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