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囊阔论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美国重返亚洲:两岸的挑战与对策

http://www.CRNTT.com   2012-02-27 00:10:39  


 
  1、中美战略合作因素。如果中美两国战略合作的领域越广、层次越高、相关度最大,美国就越可能在两岸政策取向上考虑到中方的核心利益。比如,70年代美国处于“冷战”守势的时候,为借助中国的力量抗衡苏联,美国不得不在对台政策上作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调整。反之,如果国际形势有利于美国,中美两国合作空间变小的情况下,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则往往不太会顾及中国的核心利益,而表现得我行我素。比如,在“后冷战”初期,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的“冷遇”。

  2、中国实力因素。伴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在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的战略调整与布局时,始终无法回避中国力量因素的存在。无论是“战略伙伴”,或“战略竞争对手”,或“利益攸关方”,或“战略再保障”,对中国实力的权衡是美国所必须关注的。而就美国的两岸政策而言,中国对美国的反制手段越多、力量越大,就越可能促使美国在两岸政策上对中国做出相应的妥协。比如,就目前的实力来讲,中国还无法完全杜绝美国对台军售,但中国的“多重”反制手段却有可能使美台军售在品质和数量上做出妥协。

  3、台海局势因素。美国在“调停”两岸关系时有其策略上的限度。美国对两岸关系发展及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以和平为最高原则,其实质是竭力维持两岸“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注15)。美国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的行为。也就是说,美国试图始终掌控两岸关系的走向和热度,两岸关系过“冷”或者过“热”都不是其所“乐见”的。比如,陈水扁后期的“台独”倾向试图挑战美国的对台政策底线的时候,美国即向陈水扁当局当头一棒,警示其不可“越位”;而当近3年来两岸关系峰回路转,越走越近的时候,美国又难免“醋意”频发,因而通过两次对台军售以“降温”两岸关系。

  4、意识形态因素。从意识形态判断上看,美国认为台湾是亚太地区推行“美式民主”的“样板”,是世界民主阵营的“重要力量”,是美国“普世价值”的“同类”。而在美国的眼中,中国大陆始终是意识形态的“另类”,中国大陆的崛起也是在“威权体制”下的“另类现代化”。美国对中国和平演变的努力一直不曾放弃,而台湾却是催生大陆民主的“灯塔”。意识形态判断虽然是美国制定两岸政策的一个柔性因素,但在某些特定的国际形势下,也很容易造成“意识形态化”的“发酵”。比如,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时期。况且,在美国国内的政治生态下,“府院之争”也很容易造成美国政府在意识形态上的妥协。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